|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引言 | 第7-8页 | 
| 一、巴赫金双重性思想溯源 | 第8-12页 | 
| (一) 双重性与基督教传统 | 第8-9页 | 
| (二) 双重性的依据:外位性 | 第9-10页 | 
| (三) 双重性与辨证法 | 第10-12页 | 
| 二、双重性:关于小说的修辞理论 | 第12-16页 | 
| (一) 时空体的双重性 | 第12-13页 | 
| (二)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语言:双声语 | 第13-16页 | 
| 三、双重性与狂欢化文学 | 第16-21页 | 
| (一) 狂欢式主角(小丑、骗子、傻瓜)的双重性视角 | 第16-17页 | 
| (二) 怪诞现实主义的双重性 | 第17-18页 | 
| 1. 怪诞人体形象的双重性 | 第17页 | 
| 2. 广场语言的双重性 | 第17-18页 | 
| 3. 物质、肉体下部形象的双重性 | 第18页 | 
| (三) 狂欢化世界观的双重性 | 第18-19页 | 
| (四) 狂欢式思维的双重性 | 第19-21页 | 
| 四、双重性的意义 | 第21-25页 | 
| (一) 双重性与主体间性 | 第21-22页 | 
| (二) 双重性对中国古典文论的启示 | 第22-23页 | 
| (三) 双重性与互文性 | 第23-24页 | 
| (四) 双重性与大众文化 | 第24-25页 | 
| 五、结束语 | 第25-27页 | 
| 参考文献 | 第27-29页 | 
| 后记 | 第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