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 ·本文写作思路与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 ·写作思路 | 第13-14页 |
| ·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 第2章 保障措施的基本理论 | 第15-25页 |
| ·保障措施的概念及特征 | 第15-18页 |
| ·概念 | 第15-16页 |
| ·特征 | 第16-18页 |
| ·保障措施的历史演变过程 | 第18-19页 |
| ·保障措施的原则 | 第19-22页 |
| ·非歧视性原则 | 第19-20页 |
| ·透明度原则 | 第20-21页 |
| ·平行性原则 | 第21页 |
| ·适度性原则 | 第21-22页 |
| ·保障措施与反倾销、反补贴的关系 | 第22-24页 |
| ·共同点 | 第22-23页 |
| ·不同点 | 第23-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第3章 进口增加 | 第25-39页 |
| ·进口增加的基本理论 | 第25-28页 |
| ·概念 | 第25页 |
| ·种类 | 第25-27页 |
| ·地位的重要性 | 第27-28页 |
| ·进口增加的实际运用 | 第28-33页 |
| ·进口增加的判断方法 | 第28-30页 |
| ·进口增加的判断标准 | 第30-32页 |
| ·进口增加的调查期限 | 第32-33页 |
| ·“未预见发展”问题 | 第33-38页 |
| ·“未预见发展”的历史发展 | 第33-34页 |
| ·《保障措施协议》与GATT1994第19条的关系 | 第34-36页 |
| ·“未预见发展”的含义及证明 | 第36-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4章 产业损害 | 第39-52页 |
| ·国内产业的认定 | 第39-41页 |
| ·同类产品或直接竞争产品的界定 | 第39-40页 |
| ·国内生产者的界定 | 第40-41页 |
| ·产业损害的认定 | 第41-47页 |
| ·产业损害的含义 | 第41-42页 |
| ·合理解释的义务 | 第42-44页 |
| ·产业损害的评估因素 | 第44-45页 |
| ·产业损害的确定标准 | 第45-47页 |
| ·因果关系的认定 | 第47-51页 |
| ·因果关系的含义及意义 | 第47-48页 |
| ·因果关系的界定标准 | 第48-49页 |
| ·竞争条件的重要性 | 第49-50页 |
| ·非归因性分析 | 第50-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5章 针对中国的特殊保障措施的实体要件及对策研究 | 第52-58页 |
| ·市场扰乱的认定 | 第52-54页 |
| ·市场扰乱的来源及含义 | 第52-53页 |
| ·实质损害或实质损害威胁 | 第53页 |
| ·因果关系 | 第53-54页 |
| ·重大贸易转移的认定 | 第54-55页 |
| ·重大贸易转移的含义 | 第54页 |
| ·重大贸易转移的审查要素 | 第54-55页 |
| ·重大贸易转移的判断标准 | 第55页 |
| ·我国针对特殊保障措施的对策研究 | 第55-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 结论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