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论文--唐(618~907年)论文

唐宋之际田税制度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12页
绪论第12-30页
 一、选题的意义和价值第12-13页
 二、研究状况第13-19页
 三、概念界定和研究思路第19-24页
 四、资料说明第24-30页
第一章 田税的变迁第30-71页
 一、从义仓地税到两税田亩之税:田税地位的上升第31-39页
  (一) 唐前期义仓地税“履亩而税”的实践第31-33页
  (二) 安史之乱以后地税的凸显第33-37页
  (三) 两税“田亩之税”的形成第37-39页
 二、唐宋之际田税对户税的消解第39-56页
  (一) 中晚唐时期户税与田税融合的趋向第39-49页
   1. 户税与地税在征收对象上的趋同第40-44页
   2. 户税与田税征税物品的逐渐一致第44-46页
   3. 户税征税客体的游离与户税的萎缩第46-47页
   4. “苗税”:晚唐时期户税与田税青苗钱重合的信号第47-49页
  (二) 五代十国时期两税向田税的转变第49-56页
   1. 北方五代两税法的变迁第49-51页
   2. 南方十国两税法的变迁第51-56页
 三、北宋时期田税本身的内在变迁第56-71页
  (一) 田税内在变迁的表现第56-60页
   1. 土地肥瘠与税率差异第56-58页
   2. 土地种类与税目差别第58-60页
  (二) 桑税的形成及流变第60-71页
   1. 桑税的产生第60-62页
   2. 宋代桑税第62-65页
   3. 辽、金桑税第65-71页
第二章 田税附加税的演进第71-94页
 一、唐前期的田税附加税及其地位第71-74页
 二、唐宋之际田税附加的三次高潮第74-81页
  (一) 两税法实施前后的田税附加税第74-77页
  (二) 五代十国时期的田税附加税第77-80页
  (三) 入宋后形成的田税附加税第80-81页
 三、宋代“杂变之赋”的形成第81-86页
  (一) 杂随正纳的结果第81-84页
  (二) 满足财政平衡的要求第84-86页
 四、宋代杂变之赋的演变第86-94页
  (一) 多税种联合体形态下的杂变之赋第86-88页
  (二) 由“杂变”到“杂钱”:杂变之赋向单一税种演变第88-91页
  (三) 宋代新附加税的衍生及其与杂变之赋的关联第91-94页
第三章 田税的地域差异第94-134页
 一、田税地域差异出现的原因第94-98页
  (一) 根据地域差异制定田税的思想和实践第94-95页
  (二) 唐宋之际制税权的下移第95-98页
 二、唐宋之际田税地域差异的动态表现第98-119页
  (一) 中、晚唐时期田税的地域差别第98-105页
   1. 各州两税斛斗和元额顷亩的“轻重相悬”第98-100页
   2. 地方推行田税中形成的地域差异第100-101页
   3. 中央规制田税中形成的地域特色第101-105页
  (二) 五代十国时期田税的地域差别第105-119页
   1. 北方“本色输纳”与南方“计亩征钱”第105-109页
   2. 南方政权各自形成的特殊田税税目和征税方式第109-111页
   3. 五代十国时期的地域重税第111-119页
 三、北宋对田税地域差异的规制及限度第119-134页
  (一) 税率和税额的均定第120-123页
  (二) 税钱的折纳第123-134页
   1. 唐后期税钱折纳中的绢估第123-131页
   2. 五代十国的绢估第131-132页
   3. 宋代的绢估第132-134页
第四章 田税征收管理的调整第134-164页
 一、田税征管模式的变化第134-147页
  (一) 户帖的出现第134-138页
  (二) 户抄的完善第138-139页
  (三) 逃田立租和任充永业第139-144页
  (四) 移产割税第144-147页
 二、土地管理的加强第147-155页
  (一) 从手实到检田:土地统计手段的强化第147-152页
  (二) 从“申牒”到“割税”:土地交易控制重心的转变第152-155页
 三、户口管理的调整第155-164页
  (一) 着眼于税收的“据地造籍”第156-159页
  (二) 以田产划分的主户和客户第159-162页
  (三) 旨在督促田税的形势户籍第162-164页
第五章 田税变迁的影响第164-196页
 一、国家财政的调整第164-179页
  (一) 财政管理的定额化第164-168页
  (二) 财政收入结构多元化的加强第168-179页
   1. 唐前期农业税与役相结合的财政收入结构第168-174页
   2. 两税法以后农业税和商品税的二元财政收入结构第174-176页
   3. 五代、宋初财政收入结构的进一步多元化第176-179页
 二、农业经济的发展第179-186页
  (一) 惠农措施的改变与农业生产的发展第179-183页
  (二) 农业生产的商业性增强第183-186页
 三、农民生活的影响第186-196页
  (一) 农民的田税负担第186-192页
  (二) 农民的生活状态第192-196页
参考文献第196-203页
后记第203-205页
附录第205页

论文共2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可控震源伪随机扫描方法与地震响应的数值模拟
下一篇:车牌定位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