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并网的双馈入直流系统运行特性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8-16页 |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1.2.1 风力发电的基本概述 | 第11-12页 |
| 1.2.2 多馈入直流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1.2.3 风电并网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5-16页 |
| 2 双馈式风电机组的模型及相关控制 | 第16-38页 |
| 2.1 DFIG的运行原理 | 第16-17页 |
| 2.2 双馈式风电机组的数学模型 | 第17-21页 |
| 2.2.1 三相静止坐标系下 | 第17-19页 |
| 2.2.2 两相旋转坐标系下 | 第19-21页 |
| 2.3 风力发电机组的机械和电学模型 | 第21-32页 |
| 2.3.1 双馈风机的机械系统模型 | 第22-25页 |
| 2.3.2 双馈风机的电学模型 | 第25-32页 |
| 2.4 等效电路和损耗分析 | 第32-35页 |
| 2.4.1 机械损耗 | 第33页 |
| 2.4.2 铁损 | 第33-34页 |
| 2.4.3 铜损 | 第34页 |
| 2.4.4 杂散负载损失 | 第34页 |
| 2.4.5 电源转换器损耗 | 第34-35页 |
| 2.4.6 变压器损耗 | 第35页 |
| 2.5 仿真验证 | 第35-36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 3 多馈入直流系统运行特性分析 | 第38-50页 |
| 3.1 直流输电的基本原理 | 第38-39页 |
| 3.2 直流输电系统的控制原理 | 第39-42页 |
| 3.2.1 直流输电的基本控制原理 | 第39-41页 |
| 3.2.2 换流器基本结构和控制方式 | 第41-42页 |
| 3.3 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特性 | 第42-45页 |
| 3.3.1 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的定义与分类 | 第42页 |
| 3.3.2 传统短路比和有效短路比 | 第42-43页 |
| 3.3.3 多馈入短路比与多馈入相互作用因子 | 第43-45页 |
| 3.3.4 双馈入直流系统网络分析 | 第45页 |
| 3.4 影响多馈入直流系统的典型故障 | 第45-47页 |
| 3.4.1 受端交流系统故障 | 第46页 |
| 3.4.2 直流线路故障 | 第46-47页 |
| 3.5 双馈入直流系统的仿真分析 | 第47-48页 |
| 3.5.1 系统启动特性分析 | 第47页 |
| 3.5.2 单相短路特性分析 | 第47-48页 |
| 3.5.3 三相短路特性分析 | 第48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4 风电并网的双馈入直流系统运行特性的研究 | 第50-61页 |
| 4.1 风电机组与常规机组的对比 | 第50页 |
| 4.2 风电双馈入系统的启动特性分析 | 第50-53页 |
| 4.3 风电双馈入系统交流侧短路故障 | 第53-58页 |
| 4.3.1 单相短路 | 第53-54页 |
| 4.3.2 两相短路 | 第54-55页 |
| 4.3.3 两相接地短路 | 第55-57页 |
| 4.3.4 三相短路 | 第57-58页 |
| 4.4 风电双馈入系统直流短路故障 | 第58-59页 |
| 4.5 提高风电并网双馈入系统电压稳定的仿真研究 | 第59-60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5 总结与展望 | 第61-62页 |
| 5.1 总结 | 第61页 |
| 5.2 展望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