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1 绪论 | 第11-22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 ·边坡及地表移动与变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20页 |
| ·边坡强度稳定性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 ·地表移动及变形稳定性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20-22页 |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 ·研究目标 | 第21-22页 |
| 2 边坡岩体及坡肩附近地表移动变形机理 | 第22-44页 |
| ·边坡地表移动变形的控制因素 | 第22-24页 |
| ·露天矿高陡边坡地表移动变形机理 | 第24-40页 |
| ·露天矿边坡稳定分析的力学描述 | 第24-26页 |
| ·露天矿高陡岩质边坡开挖加卸荷机理 | 第26-30页 |
| ·露天矿高陡岩质边坡地表持续变形机理 | 第30-40页 |
| ·边坡岩体开挖加卸荷数值模拟 | 第40-44页 |
| ·边坡岩体加卸荷数值分析方法的优势 | 第40-41页 |
| ·边坡岩体加卸荷数值模拟基本原理 | 第41-44页 |
| 3 边坡岩体及坡肩附近地表移动变形的预测方法研究 | 第44-61页 |
| ·支持向量机原理 | 第44-52页 |
| ·机器学习的基本问题 | 第44-45页 |
| ·统计学习理论的核心内容 | 第45-48页 |
| ·支持向量机及学习算法 | 第48-51页 |
|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 第51-52页 |
| ·遗传算法基本理论 | 第52-54页 |
| ·遗传算法简介 | 第52-53页 |
| ·遗传算法步骤 | 第53-54页 |
| ·遗传算法的特点 | 第54页 |
| ·地表移动与变形支持向量机预测研究 | 第54-61页 |
| ·地表移动信息时间序列的数学描述 | 第56-58页 |
| ·边坡地表时间序列的SVM 模型 | 第58-60页 |
| ·地表移动监测信息时间序列的进化支持向量机算法 | 第60-61页 |
| 4 边坡岩体及坡肩附近地表移动变形的控制方法研究 | 第61-82页 |
| ·裂隙岩体锚固作用机理及加锚分析模型 | 第61-68页 |
| ·裂隙岩体脆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 | 第61-65页 |
| ·裂隙岩体锚固作用机理 | 第65-66页 |
| ·裂隙岩体加锚分析模型 | 第66-68页 |
| ·边坡岩体注浆加固技术研究 | 第68-82页 |
| ·边坡岩体注浆加固机理 | 第68-75页 |
| ·岩体注浆理论研究 | 第75-78页 |
| ·边坡岩体注浆技术参数选择 | 第78-80页 |
| ·边坡岩体注浆技术参数选择的支持向量机方法 | 第80-82页 |
| 5 抚顺西露天矿边坡地表移动变形预测及控制方法研究 | 第82-135页 |
| ·工程背景与主要问题 | 第82-92页 |
| ·抚顺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厂区地质特性 | 第85-86页 |
| ·观测资料分析 | 第86-87页 |
| ·发电厂厂区变形与石油一厂厂区变形对比 | 第87-92页 |
| ·西露天矿地表移动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92-97页 |
| ·西露天矿的采剥对地表移动变形的影响 | 第92-96页 |
| ·水的作用是地表移动变形的重要因素 | 第96-97页 |
| ·其他作用因素的影响 | 第97页 |
| ·地表移动变形数值模拟 | 第97-111页 |
| ·FLAC~(3D)程序简介及原理概述 | 第97-98页 |
| ·FLAC~(3D)本构模型基本形式 | 第98-101页 |
| ·数值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101-104页 |
| ·模拟方案的确定 | 第104-105页 |
| ·数值模拟结果 | 第105-109页 |
|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109-111页 |
|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地表下沉变形预测 | 第111-123页 |
| ·支持向量机核函数的确定 | 第116-117页 |
| ·支持向量机学习算法的确定 | 第117页 |
| ·结构参数的确定 | 第117-123页 |
| ·抚顺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厂区地表下沉变形治理 | 第123-135页 |
| ·厂区地基加固方法选择 | 第124-126页 |
| ·电除尘室和灰渣泵房地基加固设计 | 第126-128页 |
| ·1~#、2~#3500m~2冷却塔地基加固设计 | 第128-131页 |
| ·老检修楼地基加固设计 | 第131-133页 |
| ·特殊技术要求 | 第133-134页 |
| ·治理成果 | 第134-135页 |
| 6 结论及展望 | 第135-137页 |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135-136页 |
| ·展望 | 第136-137页 |
| 致谢 | 第137-1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8-147页 |
| 作者简介 | 第147-148页 |
| 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48-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