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1 引言 | 第7-14页 |
·分子标记技术简介 | 第7-8页 |
·微卫星标记发展 | 第8-9页 |
·苜蓿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14页 |
·苜蓿的起源 | 第9-10页 |
·苜蓿种类和分布 | 第10-11页 |
·苜蓿的利用价值 | 第11页 |
·苜蓿分子标记技术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种质渐渗研究 | 第12页 |
·遗传连锁图谱的绘制 | 第12-13页 |
·种质鉴定 | 第13-14页 |
·杂种优势预测和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14页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4-25页 |
·试验材料 | 第14-17页 |
·试验对象 | 第14-15页 |
·仪器设备 | 第15-16页 |
·主要化学药品及来源 | 第16页 |
·主要药品及试剂的配制 | 第16-17页 |
·提取 DNA 所用相关试剂的配制 | 第16页 |
·琼脂糖电泳所用的有关试剂 | 第16-17页 |
·聚丙烯酰胺(PAGE)电泳所用的有关试剂 | 第17页 |
·实验方法 | 第17-22页 |
·叶片采集 | 第17-18页 |
·DNA 的提取 | 第18页 |
·DNA 浓度和质量的检测 | 第18-19页 |
·SSR 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19页 |
·SSR 引物来源 | 第19-20页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整个操作过程须戴手套) | 第20-21页 |
·聚丙烯酰胺凝胶银染(整个操作过程须戴手套) | 第21-22页 |
·凝胶的保存 | 第22页 |
·统计方法 | 第22-25页 |
·等位基因频率 | 第22页 |
·杂合度(HETEROZYGOSITY) | 第22-23页 |
·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 | 第23页 |
·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 | 第23页 |
·遗传距离 | 第23-2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33页 |
·苜蓿基因组 DNA 的检测 | 第25页 |
·SSR 反应体系优化 | 第25页 |
·聚丙烯酰胺电泳图 | 第25-28页 |
·群体内的遗传变异分析 | 第28-33页 |
·等位基因频率 | 第28-31页 |
·杂合度分析 | 第31页 |
·多态信息含量分析 | 第31-32页 |
·群体间的遗传变异 | 第32-33页 |
·遗传距离和相似系数分析 | 第32-33页 |
·聚类分析 | 第33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33-37页 |
·讨论 | 第33-35页 |
·微卫星位点的选择 | 第33-34页 |
·关于扩增条件的优化 | 第34页 |
·关于扩增产物 | 第34-35页 |
·群体内的遗传变异 | 第35页 |
·群体间的遗传变异 | 第35页 |
·结论 | 第35-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作者简介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