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与废轮胎共热解及催化对液体产物的影响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绪论 | 第11-12页 |
·生物质与废轮胎的特点 | 第12-13页 |
·生物质和废轮胎的化学组成 | 第13-15页 |
·生物质的化学组成 | 第13-14页 |
·废轮胎的化学组成 | 第14-15页 |
·我国生物质和废轮胎资源状况 | 第15-16页 |
·生物质资源状况 | 第15-16页 |
·废轮胎资源状况 | 第16页 |
·生物质和废轮胎资源的利用方式 | 第16-18页 |
·生物质资源的利用方式 | 第16-17页 |
·废轮胎资源的利用方式 | 第17-18页 |
·生物质和废轮胎资源的热解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生物质资源的热解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废轮胎资源的热解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生物质与废轮胎热解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1-22页 |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22-23页 |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实验及测试方法 | 第25-35页 |
·实验部分 | 第25-28页 |
·原料及性质 | 第25-26页 |
·生物质、废轮胎原料及分析 | 第25页 |
·催化剂及性质 | 第25-26页 |
·热解催化装置 | 第26-27页 |
·实验过程 | 第27页 |
·热解油层析分离 | 第27-28页 |
·测试方法 | 第28-35页 |
·热解油密度测定 | 第28页 |
·热解油粘度测定 | 第28页 |
·热解油高位热值测定 | 第28-29页 |
·热解油的热分析 | 第29-30页 |
·凝胶渗透色谱(GPC) | 第30-31页 |
·气相色谱-质谱连用仪(GC-MS) | 第31页 |
·样品元素分析 | 第31-32页 |
·气相色谱参数及分析 | 第32-35页 |
第三章 生物质与废轮胎常规共热解行为 | 第35-58页 |
·实验部分 | 第3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6-56页 |
·共热解对气、液、固三相产率的影响 | 第36-38页 |
·共热解油的性质 | 第38-40页 |
·热解油的热值 | 第38-39页 |
·热解油的比重和粘度 | 第39-40页 |
·共热解油组成 | 第40-48页 |
·共热解油 GC-MS分析 | 第40-44页 |
·共热解油中柠檬精油 GC分析 | 第44-46页 |
·共热解油中PAHs物质 GC分析 | 第46-48页 |
·共热解油元素含量 | 第48-49页 |
·共热解油分子量分布 | 第49-51页 |
·生物质种类对共热解的影响 | 第51-56页 |
·生物质种类对共热解气、液、固三相产率的影响 | 第51-53页 |
·生物质种类对共热解油性质的影响 | 第53-55页 |
·生物质种类对共热解油热值的影响 | 第53-54页 |
·生物质种类对共热解油比重和粘度的影响 | 第54-55页 |
·生物质种类对共热解油元素组成的影响 | 第55-56页 |
·本章结论 | 第56-58页 |
第四章 催化作用对生物质与废轮胎共热解液体的影响 | 第58-65页 |
·实验部分 | 第5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8-63页 |
·催化作用对气、液、固三相产率的影响 | 第58-60页 |
·催化作用对共热解油性质的影响 | 第60-62页 |
·催化作用对共热解油热值的影响 | 第60-61页 |
·催化作用对共热解油比重和粘度的影响 | 第61-62页 |
·催化作用对共热解油元素组成的影响 | 第62-63页 |
·本章结论 | 第63-65页 |
第五章 共热解催化热解油热重分析及其动力学研究 | 第65-72页 |
·实验部分 | 第6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5-70页 |
·热失重过程与分析 | 第65-67页 |
·蒸发过程的非等温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 第67-70页 |
·热失重动力学补偿效应 | 第70页 |
·本章结论 | 第70-72页 |
第六章 实验的主要结论与建议 | 第72-75页 |
·主要结论 | 第72-73页 |
·建议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