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1. 绪论 | 第12-21页 |
| ·引言 | 第12页 |
| ·生态安全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 第12-16页 |
| ·国外进展及存在问题 | 第12-14页 |
| ·国内进展及存在问题 | 第14-16页 |
| ·城市生态安全的概念和内涵 | 第16页 |
| ·城市生态安全的基本特点 | 第16-17页 |
| ·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的概念和内涵 | 第17页 |
| ·研究意义 | 第17-20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页 |
| ·研究目标 | 第20页 |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0-21页 |
| 2. 研究的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区概况 | 第21-25页 |
| ·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 ·研究区的选择 | 第22-23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23-25页 |
| ·地理位置 | 第23页 |
| ·地质地貌 | 第23-24页 |
| ·气候 | 第24页 |
| ·土壤 | 第24-25页 |
| ·水文 | 第25页 |
| ·生物资源 | 第25页 |
| 3. 基于3S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第25-43页 |
| ·遥感数据源 | 第25-26页 |
| ·工作平台 | 第26-27页 |
| ·遥感影像处理 | 第27-34页 |
| ·数据格式转换 | 第27-28页 |
| ·几何校正 | 第28-29页 |
| ·遥感数据最佳波段组合分析 | 第29-33页 |
| ·投影转换 | 第33页 |
| ·影像裁剪 | 第33-34页 |
| ·遥感影像增强处理 | 第34页 |
| ·遥感影像解译分类 | 第34-43页 |
|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 第34-35页 |
| ·监督分类及分类精度评价 | 第35-40页 |
| ·解译结果分析 | 第40-43页 |
| 4 研究区生态安全评价 | 第43-63页 |
| ·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的原则 | 第43-45页 |
| ·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5-46页 |
| ·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标准的确定 | 第46-49页 |
| ·评价标准 | 第46-47页 |
| ·评价标准建立方法 | 第47页 |
| ·评价标准建立原则 | 第47-49页 |
| ·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的方法 | 第49-53页 |
| ·规格化矩阵 | 第49页 |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9-50页 |
| ·综合评价模型 | 第50页 |
| ·生态安全评价数据库的建立 | 第50-53页 |
| ·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等级的确定 | 第53页 |
| ·生态安全各指标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53-57页 |
| ·生态环境压力评价 | 第53-55页 |
| ·生态环境状态评价 | 第55-56页 |
| ·人文环境响应评价 | 第56-57页 |
| ·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57-59页 |
| ·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安全评价 | 第59-63页 |
| 5 生态安全调控措施 | 第63-66页 |
| ·开展城郊区景观生态规划 | 第63页 |
| ·推行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建立城郊区生态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 | 第63页 |
| ·加强城郊区生态安全管理,贯彻“生态系统方式” | 第63-64页 |
| ·加强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管理 | 第64页 |
| ·树立新的生态城市观念 | 第64-65页 |
| ·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 第65页 |
| ·加快城市生态产业的发展,顺应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 第65-66页 |
| ·加强城市生态安全规划 | 第66页 |
| ·加速城市生态安全自组织建构 | 第66页 |
| 6. 结语 | 第66-71页 |
| ·主要结论 | 第66-69页 |
| ·创新与突破 | 第69页 |
| ·有待完善的工作 | 第69-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 附图 | 第75-102页 |
| 致谢 | 第102-10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