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钢混凝土梁柱节点构造方法的试验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 ·引言 | 第11-14页 |
| ·组合结构的发展 | 第11-12页 |
| ·型钢混凝土结构相关规范发展沿革 | 第12页 |
| ·型钢混凝土结构在我国的应用 | 第12-14页 |
| ·型钢混凝土构件受力性能之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 ·SRC构件的优越性 | 第14-15页 |
| ·型钢混凝土在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型钢混凝土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工作要点 | 第19-20页 |
| 第2章 SRC柱-RC梁节点构造 | 第20-30页 |
| ·组合结构节点构造综述 | 第20-23页 |
| ·组合结构节点构造分类 | 第20-21页 |
| ·节点连接形式设计 | 第21-23页 |
| ·SRC柱-RC梁节点构造形式 | 第23-26页 |
| ·组合结构节点设计 | 第26-30页 |
| ·计算的基本假定 | 第26页 |
| ·承载力设计 | 第26-27页 |
| ·暗牛腿承担剪力的计算 | 第27-30页 |
| 第3章 SRC柱-RC梁节点试验研究 | 第30-49页 |
| ·试验概况 | 第30-33页 |
| ·试验目的 | 第30-31页 |
| ·试件设计 | 第31-33页 |
| ·试验加载装置与加载方法 | 第33-36页 |
| ·加载装置 | 第33-34页 |
| ·加载方法 | 第34-35页 |
| ·量测内容 | 第35-36页 |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6-46页 |
| ·受力过程分析 | 第36-40页 |
| ·节点应变分析 | 第40-46页 |
| ·节点刚性 | 第46-49页 |
| ·节点刚性、半刚性和柔性的划分方法 | 第46-47页 |
| ·节点刚度的测试方法及节点刚性的分类方法 | 第47-48页 |
| ·节点刚性定量分析 | 第48-49页 |
| 第4章 柱型钢翼缘开孔的分析 | 第49-70页 |
| ·柱型钢翼缘开孔率的分析 | 第49-53页 |
| ·节点中型钢受力分析 | 第49-50页 |
| ·全塑性弯矩 | 第50-51页 |
| ·内力的简化 | 第51页 |
| ·缺损率的分析 | 第51-53页 |
| ·翼缘开孔后补强板的分析 | 第53-62页 |
| ·补强形式 | 第54-55页 |
| ·补强计算分析 | 第55-62页 |
| ·柱型钢翼缘开孔的有限元分析 | 第62-70页 |
| ·有限元软件ABAQUS简介 | 第62-64页 |
| ·ABAQUS材料非线性分析 | 第64页 |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64-65页 |
| ·开孔翼缘分析 | 第65-68页 |
| ·补强后的开孔翼缘分析 | 第68-70页 |
| 第5章 型钢混凝土节点抗裂计算分析 | 第70-81页 |
| ·型钢混凝土节点受力概况 | 第70-73页 |
| ·型钢混凝土节点受力机理 | 第71-72页 |
| ·节点各部分抗剪贡献 | 第72-73页 |
| ·节点抗裂计算分析 | 第73-81页 |
| ·抗裂承载力的计算 | 第74-75页 |
| ·节点抗裂计算的有限元分析 | 第75-81页 |
| 第6章 型钢混凝土节点低周反复荷载下抗震性能分析 | 第81-100页 |
| ·延性与变形性能 | 第81-84页 |
| ·屈服位移的确定 | 第83-84页 |
| ·位移延性系数 | 第84页 |
| ·滞回曲线及耗能分析 | 第84-90页 |
| ·滞回曲线 | 第84-86页 |
| ·典型P-Δ滞回环 | 第86-88页 |
| ·型钢混凝土梁柱节点耗能分析 | 第88-90页 |
| ·骨架曲线及其刚度衰减退化 | 第90-97页 |
| ·骨架曲线 | 第90-92页 |
| ·刚度及其退化规律 | 第92-97页 |
| ·恢复力模型 | 第97-100页 |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00-102页 |
| 致谢 | 第102-10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3-105页 |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