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工勘测水工设计论文--水工勘测论文

大岗山拱坝坝基(肩)控制性岩体结构的系统工程地质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1章 前言第13-29页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第13-16页
     ·研究背景第13-14页
     ·大岗山拱坝工程概况及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第14-16页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第16-25页
     ·工程地质的系统观第17-18页
     ·岩体结构工程地质特征第18-21页
     ·花岗岩中缓裂的成因第21-24页
     ·辉绿岩(脉)及其工程地质特性研究第24-25页
     ·问题的提出第25页
   ·论文技术路线、主要内容及研究成果第25-29页
     ·论文主要工作量第25-26页
     ·论文技术路线及主要内容第26-27页
     ·主要研究成果第27-29页
第2章 区域及坝区工程地质条件第29-48页
   ·区域地质构造环境第29-38页
     ·区域构造位置第29-30页
     ·区域地层岩石第30-33页
     ·区域构造演化第33-35页
     ·区域地形地貌特征第35-38页
     ·古气候演化第38页
   ·坝区工程地质条件第38-48页
     ·坝区地形地貌第38-39页
     ·坝区地层岩石简介第39-40页
     ·坝区地质构造第40-44页
     ·坝区构造应力场演化史第44-46页
     ·水文地质条件第46-48页
第3章 坝区岩体结构总体特征及控制性岩体结构第48-63页
   ·结构面类型及其工程地质分级第48-51页
     ·结构面类型第48页
     ·结构面工程地质分级第48-51页
   ·各级结构面工程地质特征研究第51-61页
     ·II级结构面工程地质特征第51-52页
     ·III级结构面工程地质特征第52-55页
     ·IV级结构面工程地质特征第55-57页
     ·V级结构面工程地质特征第57-61页
   ·控制性岩体结构第61-63页
     ·“控制性岩体结构”概述第61-62页
     ·大岗山坝基(肩)“控制性岩体结构”第62-63页
第4章 坝区缓倾角结构面成因类型及其主要特征第63-80页
   ·坝区花岗岩的建造特征第63-65页
     ·花岗岩的侵入环境、产状及岩相第63-64页
     ·岩石结构、构造及矿物组成第64页
     ·岩石热液蚀变作用第64-65页
   ·缓倾角结构面发育现象综述第65-69页
     ·缓倾角结构面产状特征第65页
     ·缓倾角结构面规模特征第65-66页
     ·缓倾角结构面分布特征第66-68页
     ·缓倾角结构面的运动学特征第68-69页
   ·缓倾角裂隙成因分析第69-77页
     ·原生裂隙型第69-72页
     ·构造成因的缓倾角结构面第72-73页
     ·浅表生改造成因缓倾结构面第73-76页
     ·缓倾结构面演化史第76-77页
   ·缓倾角结构面性状特征第77-80页
     ·未改造的原生节理第78页
     ·原生节理后期错动改造型第78-79页
     ·原生隐微水平节理后期改造型第79页
     ·构造成因的缓裂第79页
     ·浅表生改造成因的缓裂第79-80页
第5章 坝区辉绿岩脉及其主要特征第80-92页
   ·坝区辉绿岩脉的建造特征第80-83页
     ·辉绿岩脉的侵入环境第80-81页
     ·辉绿岩脉的结构、构造及矿物组成第81-82页
     ·辉绿岩脉的蚀变作用第82-83页
   ·辉绿岩脉几何特征第83-84页
     ·产状第83页
     ·规模第83-84页
     ·空间形态第84页
   ·辉绿岩脉与围岩接触关系第84-86页
   ·辉绿岩脉内部变形破坏特征第86-87页
   ·各组辉绿岩脉性状特征及其对比第87-90页
     ·近SN向辉绿岩脉发育特征第87-88页
     ·NE向辉绿岩脉发育特征第88页
     ·近EW向辉绿岩脉发育特征第88-89页
     ·NW-NWW向辉绿岩脉发育特征第89页
     ·各向辉绿岩脉发育特征对比第89-90页
   ·坝区辉绿岩脉几种重要特征的成因解释第90-92页
     ·辉绿岩脉绿泥石化蚀变特征研究第90-91页
     ·近SN向辉绿岩脉内部变形破裂特征研究第91页
     ·辉绿岩脉与围岩接触关系规律的研究第91-92页
第6章 坝区“控制性岩体结构”特性研究第92-117页
   ·缓倾结构面工程地质特性第92-102页
     ·缓倾结构面规模特征第92-94页
     ·缓倾角结构面连通性研究第94-96页
     ·缓倾角结构面性状及力学特性第96-100页
     ·缓倾角结构面的变形破坏特征第100页
     ·缓裂岩体结构的力学效应第100-102页
   ·辉绿岩脉性状及力学特性第102-113页
     ·辉绿岩脉主控结构面的工程地质特征第102-109页
     ·辉绿岩脉内部结构的力学效应第109-113页
   ·坝区“控制性岩体结构”力学参数取值第113-117页
     ·抗剪强度参数取值研究第113-114页
     ·辉绿岩脉变形强度参数取值第114-116页
     ·坝基花岗岩体物理力学参数取值第116-117页
第7章 拱坝坝肩抗滑稳定分析第117-129页
   ·拱坝坝肩工程地质特征简介第117-119页
     ·左坝肩岩体结构特征第117-119页
     ·右坝肩岩体结构特征第119页
   ·左坝肩抗力体边界及潜在块体分析第119-120页
     ·左坝肩抗力体侧裂面(剪出面)构成第119页
     ·左坝肩抗力体底滑面构成第119页
     ·左坝肩抗力体边界组合模式第119-120页
   ·右坝肩抗力体边界及潜在块体分析第120-121页
     ·右坝肩抗力体侧裂面(剪出面)构成第120页
     ·右坝肩抗力体底滑面构成第120页
     ·右坝肩抗力体边界组合模式第120-121页
   ·拱坝坝肩抗滑稳定计算方法简介第121-125页
     ·拱坝坝肩抗滑稳定安全系数确定第121-122页
     ·刚体极限平衡法第122-125页
   ·坝肩抗滑稳定性分析第125-128页
     ·荷载设定第125页
     ·抗力体边界力学参数第125-126页
     ·坝肩潜在块体抗滑稳定性分析第126-128页
   ·小结第128-129页
第8章 坝基(肩)岩体变形稳定性分析第129-151页
   ·坝基(肩)岩体工程地质特征简述第129-134页
     ·坝肩岩体结构特征第129-130页
     ·坝基(肩)岩体质量特征第130-134页
   ·拱坝建基面选择第134-135页
     ·拱坝对于建基面的要求第134页
     ·大岗山拱坝建基面的选择第134-135页
   ·三维数值模拟方案及模型的建立第135-137页
     ·三维数值模拟方案第135-136页
     ·三维数值模型建立第136-137页
   ·三维数值模拟结果及其分析第137-150页
     ·坝肩岩体应力场特征第137页
     ·坝肩岩体形变场特征第137-147页
     ·辉绿岩脉(断层)变形稳定性评价第147-150页
   ·小结第150-151页
结论第151-154页
致谢第154-155页
参考文献第155-160页
附录第160页

论文共1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BT技术支持下的网络传播问题研究
下一篇:纯洁与堕落--王尔德三部喜剧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