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的理论建构--试论儒家道德体系的理论化过程
|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3页 |
| 引言 | 第13-14页 |
| 第1章 早期儒家“仁学”道德思想体系 | 第14-21页 |
| ·“仁”及仁学思想形成的背景 | 第14页 |
| ·“仁学”的核心内涵 | 第14-16页 |
| ·仁德 | 第15页 |
| ·仁者 | 第15页 |
| ·仁行 | 第15-16页 |
| ·“仁学”思想的实践主张 | 第16-18页 |
| ·仁者爱人 | 第16页 |
| ·孝悌之德和忠恕之道 | 第16-17页 |
| ·“克己复礼” | 第17-18页 |
| ·仁学道德体系之分析 | 第18-21页 |
| ·人性论的认识基础不够完整 | 第18-19页 |
| ·宇宙观的理论基础有所欠缺 | 第19-20页 |
| ·仁学体系理论建构的“性与天道”的问题 | 第20-21页 |
| 第2章 先秦时期儒家道德思想体系的理论建构 | 第21-35页 |
| ·“诚”的内涵及其理论建构 | 第21-28页 |
| ·“诚”的起源 | 第21页 |
| ·“诚”的释义 | 第21-22页 |
| ·“诚”的道德思想体系 | 第22-28页 |
| ·《易传》的思想体系内容 | 第28-31页 |
| ·天道思想 | 第28-29页 |
| ·人道思想 | 第29-30页 |
| ·天人合一思想 | 第30-31页 |
| ·先秦儒家道德思想理论体系之分析 | 第31-35页 |
| ·“诚”的自然之道的理论体系不够严密 | 第31-33页 |
| ·《易传》中天道和天人贯通的成就未得到重视 | 第33-35页 |
| 第3章 儒家道德思想体系理论建构的完型化 | 第35-45页 |
| ·李翱引入《易传》中本体论概念“易”、“道” | 第35-36页 |
| ·周敦颐建构起了“诚”的宇宙本体论 | 第36-40页 |
| ·确立了自然之道的道德本体论依据 | 第36-38页 |
| ·使“诚”的宇宙观与道德观统一起来 | 第38-39页 |
| ·提出“主静”、“无欲”的修养途径 | 第39-40页 |
| ·二程创立了天理论的伦理哲学思想 | 第40-42页 |
| ·提出以“诚”为媒介的天理论的哲学体系 | 第40-41页 |
| ·“诚”是人伦道德的理想境界 | 第41-42页 |
| ·“敬”是让“诚”成为贯通天道和人道的方法 | 第42页 |
| ·朱熹推演出了性之诚与心之诚 | 第42-45页 |
| ·“诚”是“理”的“真实无妄”性 | 第42-43页 |
| ·“诚”与“性”同 | 第43-45页 |
| 结语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0-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