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1页 |
·选题的依据、意义、目的 | 第7页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7-10页 |
·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 第10-11页 |
第二章 油藏概况 | 第11-15页 |
·地质概况 | 第11-12页 |
·开发简历及开发现状 | 第12-13页 |
·开发简历 | 第12-13页 |
·开发现状 | 第13页 |
·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3-15页 |
第三章 油藏地质特征 | 第15-27页 |
·小层划分与对比 | 第15页 |
·油藏构造特征 | 第15-18页 |
·沉积微相 | 第18-21页 |
·沉积背景与沉积相 | 第18页 |
·沉积微相的划分及其特征 | 第18-19页 |
·沉积微相展布规律 | 第19-21页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21-22页 |
·孔隙度特征 | 第21页 |
·渗透率特征 | 第21-22页 |
·储层宏观非均质性 | 第22-25页 |
·小层规模的储层平面非均质概念模型 | 第22-23页 |
·开发层系规模的层间非均质性 | 第23-24页 |
·层内非均质性 | 第24-25页 |
·三维地质模型 | 第25-27页 |
·数据准备 | 第25页 |
·断层面与断裂系统的建立 | 第25页 |
·构造模型的建立 | 第25-26页 |
·属性模型的建立 | 第26页 |
·建模的意义及取得的新认识 | 第26-27页 |
第四章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 第27-58页 |
·低渗油藏渗流特征 | 第27-30页 |
·低渗透油藏渗流的特殊性 | 第27-28页 |
·低渗储层启动压力梯度 | 第28-29页 |
·室内长岩心多层水驱油试验 | 第29-30页 |
·剩余油分布定性研究 | 第30-39页 |
·动态监测资料分析 | 第30-31页 |
·油藏工程动态综合分析法 | 第31-34页 |
·宏观剩余油分布定性分析 | 第34-39页 |
·剩余油分布定量研究 | 第39-47页 |
·改进的大规模密网格油藏数值模 | 第39-40页 |
·油藏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 第40-42页 |
·历史拟合 | 第42-47页 |
·剩余油分类评价及潜力分析 | 第47-58页 |
·水淹级别的确定 | 第47-48页 |
·剩余可动油储量丰度等值图 | 第48-49页 |
·不同水淹级别有效厚度等值图 | 第49页 |
·分类评价 | 第49-52页 |
·剩余油潜力分析 | 第52-58页 |
第五章 调整挖潜方案研究 | 第58-66页 |
·调整挖潜思路 | 第58-59页 |
·总体思路 | 第58页 |
·分层系挖潜思路 | 第58-59页 |
·调整挖潜主要技术政策论证 | 第59-61页 |
·层系划分与组合 | 第59页 |
·沙三中5-7 层系II 类储层井网密度 | 第59-60页 |
·西南复杂区新井具有较高产能,注采完善后油井见效明显 | 第60-61页 |
·调整方案部署 | 第61-64页 |
·简单区沙三中8、9 层系 | 第61页 |
·简单块沙三中5-7 层系 | 第61-63页 |
·西南复杂区 | 第63-64页 |
·开发效果预测及经济评价 | 第64-66页 |
·开发效果预测 | 第64页 |
·经济评价 | 第64-66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