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5页 |
·我国互联网络发展趋势 | 第12-14页 |
·双结构互联网的提出 | 第14-15页 |
·非对称信息共享网络结构 | 第15-17页 |
·汇聚层 | 第16页 |
·分布式代理层 | 第16页 |
·用户层 | 第16-17页 |
·非对称信息共享网络安全问题 | 第17-18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8-20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创新点 | 第19-20页 |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0-21页 |
第二章 CAS 密钥管理机制及传统消息认证算法概述 | 第21-31页 |
·CAS 密钥管理机制概述 | 第21-25页 |
·CAS 组成及工作原理 | 第21-23页 |
·CAS 前端工作原理 | 第22页 |
·CAS 终端工作原理 | 第22-23页 |
·CAS 密钥管理策略 | 第23-25页 |
·两级密钥管理策略 | 第23-24页 |
·三级密钥管理策略 | 第24-25页 |
·传统的消息认证技术 | 第25-30页 |
·消息加密 | 第25-27页 |
·对称加密 | 第25-26页 |
·公钥加密 | 第26-27页 |
·消息认证码 | 第27-28页 |
·安全散列(hash)函数 | 第28-30页 |
·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面向非对称信息共享网络的CAS 三层结构密钥管理模型 | 第31-4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31-32页 |
·面向非对称信息共享网络的条件接收系统CAS 组成 | 第32-40页 |
·传统的条件接收系统CAS 的组成 | 第32-34页 |
·用户信息管理系统 | 第32-33页 |
·节目信息管理系统 | 第33页 |
·加解扰系统 | 第33页 |
·加解密系统 | 第33-34页 |
·非对称信息共享网络的条件接收系统CAS 的组成 | 第34-37页 |
·非对称信息共享网络CA 前端层 | 第35-36页 |
·非对称信息共享网络CA 授权分发层 | 第36-37页 |
·非对称信息共享网络CA 终端用户层 | 第37页 |
·非对称信息共享网络ECM 信息结构的设计 | 第37-38页 |
·非对称信息共享网络EMM 信息结构的设计 | 第38-40页 |
·EMM-1 信息结构设计 | 第38-39页 |
·EMM-2 信息结构设计 | 第39-40页 |
·CAS 三层结构密钥管理策略 | 第40-45页 |
·CA 前端层与授权分发层间的密钥管理 | 第40-43页 |
·聚合信息加扰 | 第41页 |
·控制字CW 的生成与分发 | 第41-42页 |
·动态授权密钥矩阵AKM 的生成与分发 | 第42-43页 |
·授权分发层与CA 终端层间的密钥管理 | 第43-45页 |
·双向认证协议 | 第43-45页 |
·密钥分发 | 第45页 |
·安全与性能分析 | 第45-47页 |
·安全性分析 | 第45-46页 |
·性能分析 | 第46-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基于时滞混沌系统的消息认证模型 | 第48-6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48-49页 |
·时滞混沌系统的研究 | 第49-51页 |
·基于时滞混沌系统的消息认证模型设计原理 | 第51-54页 |
·消息认证模型的建立 | 第51-52页 |
·时滞混沌迭代算法 | 第52-54页 |
·线性变换量化处理 | 第52页 |
·时滞混沌迭代 | 第52-53页 |
·带密钥的Hash 运算 | 第53-54页 |
·时滞混沌系统消息认证模型性能分析 | 第54-58页 |
·文本仿真验证 | 第54-55页 |
·消息认证码对密钥的敏感依赖 | 第55-56页 |
·混乱与散布统计分析 | 第56-58页 |
·抗碰撞性分析 | 第58页 |
·小结 | 第58-60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0-62页 |
·内容总结 | 第60-61页 |
·研究展望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个人简介 | 第68-69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