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5页 |
第一章 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内容概述 | 第15-23页 |
一、证人概述 | 第15-17页 |
(一) 证人的历史概念 | 第15页 |
(二) 对证人概念的比较法考察 | 第15-16页 |
(三) 我国对证人概念的界定 | 第16-17页 |
二、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概述 | 第17-23页 |
(一) 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内容 | 第17页 |
(二) 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性质 | 第17-18页 |
(三) 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立法的比较法概况考察 | 第18-19页 |
(四) 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法理分析 | 第19-23页 |
第二章 我国证人出庭作证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 第23-28页 |
一、我国证人出庭作证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二、对我国证人不出庭作证现状的原因分析 | 第24-28页 |
(一) 法律层次上的原因 | 第24-25页 |
(二) 社会文化层次上的原因 | 第25-26页 |
(三) 证人自身心理层次的原因 | 第26-27页 |
(四) 司法部门层次上的原因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我国证人出庭作证制度重构之一——实体内容设置 | 第28-40页 |
一、建立证人适格制度 | 第28-30页 |
二、法律上规定强制证人出庭制度 | 第30-34页 |
(一) 强制证人出庭作证的比较法考察 | 第30-31页 |
(二) 强制证人出庭作证的历史依据 | 第31-32页 |
(三) 在我国建立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 第32页 |
(四) 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意义 | 第32-33页 |
(五) 强制证人出庭作证的层次设计 | 第33-34页 |
三、完善证人出庭作证的权利保障制度 | 第34-40页 |
(一) 权利保障的实体内容 | 第34-37页 |
(二) 权利保障的程序操作 | 第37-40页 |
第四章 对我国证人出庭作证制度重构之二——程序规则设置 | 第40-49页 |
一、证人的传唤程序设置 | 第40-42页 |
(一) 比较法考察 | 第40-41页 |
(二) 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41-42页 |
二、证人的证前保证程序设置 | 第42-44页 |
(一) 比较法考察 | 第42页 |
(二) 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42-44页 |
三、询问证人的程序设置 | 第44-47页 |
(一) 比较法考察 | 第44-46页 |
(二) 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46-47页 |
四、建立直接言词原则 | 第47-49页 |
(一) 比较法考察 | 第47-48页 |
(二) 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48-49页 |
第五章 证人出庭作证的一些特殊问题 | 第49-55页 |
一、证人无法出庭作证以及证人无需出庭作证的情形 | 第49-51页 |
(一) 证人无法出庭作证简述 | 第49-51页 |
(二) 证人无需出庭作证简述 | 第51页 |
二、特殊种类证人出庭作证的不同构置 | 第51-55页 |
(一) 鉴定人的出庭作证问题 | 第51-53页 |
(二) 未成年人的出庭作证问题 | 第53-55页 |
第六章 证人的拒证权 | 第55-63页 |
一、证人拒证权的概念 | 第55页 |
二、证人拒证权的历史渊源 | 第55-56页 |
三、拒证权的比较法考察 | 第56-58页 |
四、拒证权的类型存在及价值分析 | 第58-59页 |
(一) 因身份关系而产生的拒证权及其价值分析 | 第58页 |
(二) 因职业关系而产生的拒证权及其价值分析 | 第58-59页 |
(三) 因保守国家秘密而产生的拒证权及其价值分析 | 第59页 |
(四) 由保护被告人权利而产生的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特权及其价值分析 | 第59页 |
五、我国拒证权的立法现状以及其构建 | 第59-61页 |
(一) 立法现状 | 第59-60页 |
(二) 拒证权的构建 | 第60-61页 |
六、证人出庭作证制度与证人拒证权的衡平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