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我国乡村自治的历史考察 | 第12-19页 |
第一节 皇权和宗族组织及士绅结合的乡村自治 | 第12-15页 |
一、古代中国乡村的自治 | 第12-13页 |
二、清末民初的乡村自治 | 第13-14页 |
三、国民党政府时期的乡村自治 | 第14-15页 |
第二节 人民公社体制下的政社合一 | 第15-17页 |
第三节 乡村自治范式的转变——村民自治 | 第17-18页 |
一、村民自治的缘起——弥补乡村治理真空 | 第17页 |
二、村民自治的制度化 | 第17-18页 |
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自治和村民自治 | 第19-28页 |
第一节 自治的内涵和分类 | 第19-22页 |
一、自治理论的来源和发展 | 第19-20页 |
二、自治的内涵 | 第20-21页 |
三、自治的类型 | 第21-22页 |
第二节 我国的村民自治 | 第22-27页 |
一、村民自治概述 | 第22-24页 |
二、村民自治的性质和内容 | 第24-27页 |
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我国村民自治权的失落 | 第28-39页 |
第一节 村民自治权主体异化 | 第28-32页 |
一、宪法和法律对村民自治主体表述不一致 | 第28-29页 |
二、村民法律身份模糊 | 第29-31页 |
三、村民自治演化为村委会自治或少数人的自治 | 第31-32页 |
第二节 自治组织陷入的困境 | 第32-36页 |
一、制度困境 | 第32-33页 |
二、功能错位 | 第33-35页 |
三、法律地位难以确定 | 第35-36页 |
第三节 村民自治权救济途径的缺陷 | 第36-38页 |
一、村民自治权的救济途径 | 第36-37页 |
二、自治权救济规定不够完善 | 第37-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村民自治权的回归 | 第39-52页 |
第一节 村民自治权主体归位 | 第39-42页 |
一、立法上明确村民为行使自治权的主体 | 第39-40页 |
二、确立村民的法律身份 | 第40-41页 |
三、村民真正成为自治权的主体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回到自治组织本身 | 第42-47页 |
一、合理划分自治权和行政权的界限 | 第42-44页 |
二、自治组织正确履行职责 | 第44-45页 |
三、确立自治组织的社团法人地位 | 第45-47页 |
第三节 完善村民自治权的救济机制 | 第47-52页 |
一、权力机关救济方式的完善 | 第47页 |
二、建立自治权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调解制度,完善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制度 | 第47-49页 |
三、建立和完善村民自治权的司法救济制度 | 第49-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感言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