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7-3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7-35页 |
·盾叶薯蓣研究进展 | 第17-27页 |
·盾叶薯蓣的主要用途 | 第17-18页 |
·甾体激素药物及其药源植物的研发 | 第18-21页 |
·甾体化合物结构和种类 | 第18页 |
·甾体激素药物的用途 | 第18-19页 |
·薯蓣皂苷元高含植物的探寻 | 第19-20页 |
·薯蓣皂苷元生产与甾体激素的合成 | 第20-21页 |
·分类学研究 | 第21-22页 |
·细胞染色体研究 | 第22-23页 |
·组织与细胞培养及同源四倍体诱导研究 | 第23-24页 |
·盾叶薯蓣的生态分布及植物资源学研究 | 第24-25页 |
·引种驯化栽培与繁殖研究 | 第25-26页 |
·盾叶薯蓣生物多样性及种质研究 | 第26页 |
·盾叶薯蓣其他方面的研究 | 第26-27页 |
·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第27-32页 |
·遗传多样性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 第27-28页 |
·遗传多样性产生的基础研究 | 第28页 |
·种群遗传多样性的评价指标研究 | 第28-29页 |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 第29-30页 |
·RAPD技术及其在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 第30-32页 |
·RAPD技术的基本原理及技术特点 | 第30页 |
·RAPD在种质资源遗传亲缘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 第30-31页 |
·基于RAPD的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31-32页 |
·倍性诱变及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 第32-35页 |
·倍性诱变及多倍体育种原理与方法 | 第32-33页 |
·药用植物多倍体育种研究 | 第33-34页 |
·花药培养与单倍体育种研究 | 第34-35页 |
2 立题的依据和意义 | 第35-36页 |
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目的 | 第36-39页 |
·主要内容 | 第36-38页 |
·主要目的 | 第38-39页 |
第二章 盾叶薯蓣的资源调查及形态多样性研究 | 第39-57页 |
1 方法 | 第39-42页 |
·盾叶薯蓣的分布及群落多样性调查方法 | 第39页 |
·盾叶薯蓣器官形态多样性研究方法 | 第39-41页 |
·盾叶薯蓣染色体多样性研究方法 | 第41-42页 |
·材料处理 | 第41页 |
·试剂配制 | 第41页 |
·染色体标本制作与观察 | 第41-4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54页 |
·盾叶薯蓣的分布及种群扩散 | 第42-43页 |
·盾叶薯蓣生境的多样性 | 第43-46页 |
·植被多样性 | 第43-44页 |
·群落多样性 | 第44-46页 |
·群落类型 | 第44-45页 |
·盾叶薯蓣在群落中的分布 | 第45-46页 |
·根与茎的形态多样性 | 第46-48页 |
·地上茎的形态多样性 | 第46-47页 |
·地下茎及根的形态多样性 | 第47-48页 |
·叶的形态多样性 | 第48-50页 |
·花、花序及花性的形态多样性 | 第50-52页 |
·果实、种子与胚的多样性 | 第52-53页 |
·染色体的多样性 | 第53-54页 |
·染色体数目 | 第53-54页 |
·染色体形态 | 第54页 |
3 讨论 | 第54-57页 |
·盾叶薯蓣分布与种群扩散及薯蓣皂苷元含量的关系 | 第54-55页 |
·盾叶薯蓣的形态多样性与薯蓣皂苷元含量的关系 | 第55-56页 |
·种群染色体数目与进化、薯蓣皂苷元含量的关系 | 第56-57页 |
第三章 盾叶薯蓣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57-9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7-63页 |
·材料 | 第57-59页 |
·材料及其来源 | 第57-59页 |
·材料处理 | 第59页 |
·方法 | 第59-63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59-60页 |
·主要生化试剂 | 第59-60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60页 |
·实验方法或操作程序 | 第60-63页 |
·供试材料基因组DNA的提取与纯化 | 第60-61页 |
·DNA的检测 | 第61页 |
·RAPD扩增反应及条件优化 | 第61-62页 |
·遗传多样性RAPD分析 | 第62-63页 |
·系统分类学研究方法 | 第63页 |
2 结果及分析 | 第63-84页 |
·基因组总DNA的质量与产量检测结果 | 第63-65页 |
·RAPD反应条件比较 | 第65-69页 |
·模板浓度对RAPD反应的影响 | 第65页 |
·引物浓度对RAPD反应的影响 | 第65页 |
·Mg2+的浓度对RAPD反应的影响 | 第65-66页 |
·dNTP浓度对RAPD反应的影响 | 第66页 |
·Taq DNA聚合酶对RAPD反应的影响 | 第66页 |
·扩增循环数对RAPD反应的影响 | 第66页 |
·退火温度对RAPD反应的影响 | 第66-69页 |
·遗传多样性RAPD分析 | 第69-80页 |
·随机引物筛选结果 | 第69页 |
·PCR扩增结果 | 第69-74页 |
·RAPD扩增产物的多态性 | 第74页 |
·盾叶薯蓣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74-78页 |
·盾叶薯蓣与同属其它种的遗传多样性比较 | 第74-75页 |
·盾叶薯蓣不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比较 | 第75-76页 |
·盾叶薯蓣几个种群内的遗传多样性比较 | 第76-78页 |
·盾叶薯蓣的遗传分化比较 | 第78-80页 |
·种群间与种群内的基因分化 | 第78-79页 |
·盾叶薯蓣的基因分化与多样性总体比较 | 第79-80页 |
·分子系统分类学探讨 | 第80-84页 |
·遗传距离 | 第80-82页 |
·种间遗传距离 | 第80页 |
·盾叶薯蓣种群间的遗传距离 | 第80-82页 |
·聚类分析 | 第82-83页 |
·盾叶薯蓣种群聚类分析 | 第82-83页 |
·盾叶薯蓣与同属植物的种间聚类分析 | 第83页 |
·RAPD分子系统分类学结果 | 第83-84页 |
·盾叶薯蓣种内系统分类学处理 | 第83-84页 |
·薯蓣属6个种的分组系统分类学处理 | 第84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84-94页 |
·RAPD—PCR反应 | 第84-86页 |
·不同提取方法及实验条件对盾叶薯蓣DNA提取的影响 | 第84-86页 |
·RAPD反应体系 | 第86页 |
·各反应参数对RAPD反应的影响 | 第86页 |
·RAPD稳定程度的可控性 | 第86页 |
·RAPD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86-90页 |
·随机引物及供试材料对RAPD-PCR扩增结果的影响 | 第86-87页 |
·分类等级与遗传多样性的关系 | 第87页 |
·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 第87页 |
·种群及世代的遗传多样性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 第87-88页 |
·种群间基因分化的原因及其与遗传多样性的关系 | 第88-89页 |
·多倍体NDA分子及基因表达差异的原因 | 第89页 |
·遗传分化与遗传多样性保护 | 第89-90页 |
·分子系统分类学方法的选择及其可靠性 | 第90-92页 |
·聚类分析及分子系统分类学结果的解析 | 第92-94页 |
·种上分类等级及其进化路线处理的适用性分析 | 第92-93页 |
·种下分类群划分的解析 | 第93-94页 |
第四章 薯蓣皂甙元含量的HPLC测定及其比较研究 | 第94-101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94-95页 |
·材料 | 第94-95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95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95-99页 |
·含水量测定 | 第95-96页 |
·薯蓣皂苷元含量测定 | 第96-99页 |
·色谱条件 | 第96页 |
·标准品溶液配制 | 第96页 |
·样品溶液的制备 | 第96页 |
·线性关系的考察 | 第96-97页 |
·样品的测定 | 第97-99页 |
·回收率实验 | 第99页 |
3 结论与分析讨论 | 第99-101页 |
·薯蓣皂苷元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99页 |
·薯蓣皂苷元含量的比较 | 第99-101页 |
第五章 盾叶薯蓣的倍性诱变研究 | 第101-12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1-106页 |
·材料 | 第101页 |
·方法 | 第101-106页 |
·盾叶薯蓣二倍体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方法 | 第102-104页 |
·材料处理 | 第102页 |
·培养基的制备 | 第102页 |
·盾叶薯蓣二倍体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102-103页 |
·外植体的接种及培养条件 | 第102页 |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不同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诱导效果比较 | 第103页 |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103页 |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组合对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 第103页 |
·不同因素与水平组合对类原球茎生根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二倍体试管苗的炼苗与移栽 | 第104页 |
·盾叶薯蓣四倍体的诱导及其鉴定 | 第104-105页 |
·离体诱变培养体系的建立 | 第104页 |
·利用秋水仙素诱导四倍体植株 | 第104-105页 |
·四倍体植株的鉴定 | 第105页 |
·盾叶薯蓣花药培养及其鉴定 | 第105-106页 |
·外植体的接种及培养条件 | 第105页 |
·花药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增殖 | 第105页 |
·花药愈伤组织的分化 | 第105-10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6-120页 |
·盾叶薯蓣二倍体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106-113页 |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106页 |
·不同基因型外植体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不同部位外植体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组合对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 第109-112页 |
·不同因素组合对试管苗生根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二倍体试管苗的炼苗与移栽 | 第113页 |
·盾叶薯蓣四倍体的诱导及其鉴定 | 第113-117页 |
·不同处理方式对盾叶薯蓣四倍体诱变率的影响 | 第113-117页 |
·浸泡法对四倍体诱变率的影响 | 第113-115页 |
·混培法对四倍体诱变率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点滴法对四倍体诱变率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四倍体植株的形态学鉴定 | 第117页 |
·盾叶薯蓣花药培养单倍体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其分化 | 第117-120页 |
·基本培养基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117页 |
·不同浓度的蔗糖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117页 |
·光培养和暗培养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117-118页 |
·固体和液体培养基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118页 |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组合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118-119页 |
·愈伤组织的分化 | 第119-120页 |
·盾叶薯蓣不同倍性植株染色体的鉴定 | 第120页 |
·染色体数目检测 | 第120页 |
·倍性诱导稳定性实验 | 第120页 |
3 讨论 | 第120-123页 |
·盾叶薯蓣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120-121页 |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盾叶薯蓣组织培养的影响 | 第120-121页 |
·不同外植体对盾叶薯蓣组织培养的影响 | 第121页 |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与浓度对盾叶薯蓣组织培养的影响 | 第121页 |
·盾叶薯蓣多倍体的诱导 | 第121-122页 |
·不同秋水仙素处理方法对染色体多倍性的影响 | 第121页 |
·嵌合体现象 | 第121-122页 |
·影响单倍体的诱导的因素 | 第122-123页 |
第六章 盾叶薯蓣四倍体新种质"XHJ-401"快速繁殖体系的建立 | 第123-1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23-125页 |
·材料 | 第123页 |
·方法 | 第123-125页 |
·外植体的接种及培养条件 | 第123页 |
·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增殖 | 第123-124页 |
·类原球茎的分化与增殖 | 第124页 |
·类原球茎及其植株的个体生长 | 第124页 |
·带类原球茎植株的生根 | 第124-125页 |
·带类原球茎试管苗的炼苗与壮苗 | 第12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25-134页 |
·不同外植体在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比培养基上培养效果比较 | 第125-126页 |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组合对致密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 | 第126-127页 |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组合对类原球茎诱导的影响 | 第127-129页 |
·类原球茎在分化增殖培养基上的生长 | 第129-130页 |
·不同因素组合对类原球茎生根的影响 | 第130-131页 |
·带类原球茎试管苗的炼苗与壮苗 | 第131-133页 |
·类原球茎的生长发育 | 第131页 |
·人工气候箱炼苗实验 | 第131-132页 |
·温室炼苗与壮苗实验 | 第132-133页 |
·盾叶薯蓣四倍体离体培养快速繁殖技术体系 | 第133-134页 |
3 讨论 | 第134-139页 |
·不同外植体与愈伤组织诱导及类原球茎分化的关系 | 第134-135页 |
·6-BA和2,4-D在愈伤组织诱导和增殖中的作用 | 第135页 |
·6-BA、KT和蔗糖对类原球茎诱导的影响 | 第135-136页 |
·类原球茎生根培养中各因素的影响 | 第136页 |
·温度、湿度与栽培基质对试管苗炼苗与壮苗的影响 | 第136-137页 |
·四倍体盾叶薯蓣离体培养快速繁殖技术体系的可行性 | 第137-139页 |
第七章 盾叶薯蓣四倍体新种质"XHJ-401"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139-16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39-142页 |
·材料 | 第139页 |
·方法 | 第139-142页 |
·物候及其生长发育特性比较观察方法 | 第139-140页 |
·器官形态学及生长性能比较方法 | 第140页 |
·叶表皮及保卫细胞叶绿体显微与超微结构比较方法 | 第140-141页 |
·仪器及药剂 | 第140页 |
·方法与步骤 | 第140-141页 |
·栽培与杂交方法 | 第141-142页 |
·栽培及根茎产量与薯蓣皂苷元含量测定方法 | 第141-142页 |
·杂交试验方法 | 第142页 |
2.结果 | 第142-155页 |
·四倍体与二倍体物候学比较观察 | 第142-144页 |
·四倍体与二倍体器官形态学及生长性能比较 | 第144-150页 |
·根的形态学及生长性能比较 | 第144-145页 |
·地上茎的形态学及生长特性比较 | 第145-146页 |
·根状茎的形态学及生长性能比较 | 第146-147页 |
·叶的形态学比较 | 第147-148页 |
·花的形态学及变性率比较 | 第148-149页 |
·果实与种子的形态学比较 | 第149-150页 |
·四倍体与二倍体组织与细胞形态结构比较 | 第150-154页 |
·叶表皮及气孔器的显微形态结构比较 | 第150-152页 |
·表皮细胞及气孔器的密度 | 第150-151页 |
·气孔器大小 | 第151-152页 |
·叶下表皮及气孔器的显微形态结构观察 | 第152页 |
·保卫细胞叶绿体的超微形态结构比较 | 第152-154页 |
·盾叶薯蓣四倍体新种质"XHJ-401"的栽培与杂交 | 第154-155页 |
·XHJ-401的根茎产量 | 第154页 |
·XHJ-401的根茎含水量与薯蓣皂苷元含量 | 第154-155页 |
·四倍体XHJ-401与二倍体AK的杂交 | 第155页 |
3 分析与讨论 | 第155-160页 |
·四倍体与二倍体物候学比较观察 | 第155-156页 |
·四倍体与二倍体器官形态学比较 | 第156-157页 |
·四倍体与二倍体叶表皮及气孔器的显微形态结构比较 | 第157-158页 |
·气孔器密度、大小与环境的关系及倍性鉴定 | 第158页 |
·叶下表皮及气孔器的显微形态与倍性鉴定 | 第158页 |
·保卫细胞叶绿体的超微形态结构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 第158-160页 |
第八章 盾叶薯蓣四倍体新种质"XHJ-401"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 第160-169页 |
1 材料与仪器及方法 | 第160-163页 |
·材料 | 第160页 |
·光合特性研究材料 | 第160页 |
·叶片叶绿体色素含量及其酶活性研究材料 | 第160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160-161页 |
·仪器 | 第161页 |
·试剂 | 第161页 |
·方法 | 第161-163页 |
·光合特性测定 | 第161页 |
·叶绿体色素含量测定 | 第161-162页 |
·色素的提取 | 第161页 |
·吸光度的测定 | 第161-162页 |
·各色素含量的计算 | 第162页 |
·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 第162-163页 |
·试剂配制 | 第162页 |
·实验步骤 | 第162页 |
·计算方法 | 第162-163页 |
·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 第16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63-167页 |
·光合特性研究 | 第163-165页 |
·不同倍性盾叶薯蓣之间的光合速率比较 | 第164-165页 |
·二倍体不同种群之间的光合速率比较 | 第165页 |
·叶绿体色素含量 | 第165-166页 |
·XHJ-401的过氧化物酶活性 | 第166-167页 |
·XHJ-401的过氧化氢酶活性 | 第167页 |
3 分析与讨论 | 第167-169页 |
·盾叶薯蓣的光合特性 | 第167-168页 |
·叶绿体色素含量 | 第168页 |
·过氧化物酶活性 | 第168页 |
·过氧化氢酶活性 | 第168-169页 |
全文总结 | 第169-174页 |
创新点 | 第174-176页 |
图版 | 第176-187页 |
参考文献 | 第187-197页 |
缩写词表 | 第197-199页 |
作者简介 | 第199-200页 |
致谢 | 第2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