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空间的重建:对湘西老村观音山脚庵的人类学考察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8-22页 |
| ·国内外对宗教的相关研究 | 第8-13页 |
| ·国外相关研究回顾 | 第8-10页 |
| ·国内相关研究回顾 | 第10-13页 |
| ·选题缘起与过程 | 第13-15页 |
| ·调查者的身份与访谈技巧问题 | 第15-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 ·撰写方法及论文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田野印象 | 第22-33页 |
| ·花垣概况 | 第22-24页 |
| ·进驻老村 | 第24-29页 |
| ·房东老支书家 | 第29-33页 |
| 第三章 村庵重建 | 第33-47页 |
| ·信仰空间的重建:妇女之劳 | 第33-41页 |
| ·挖岩洞:给菩萨安"家" | 第33-37页 |
| ·第一次扩建:妇女撑起半边天 | 第37-41页 |
| ·信仰文化的创造和引入 | 第41-47页 |
| 第四章 香会·家族·村庄·国家 | 第47-69页 |
| ·香会的运作 | 第47-51页 |
| ·财务管理 | 第47-49页 |
| ·斋饭还是喜筵 | 第49页 |
| ·替换守庵者 | 第49-51页 |
| ·"假和尚"之家与村中杂姓 | 第51-57页 |
| ·国家在场 | 第57-65页 |
| ·村际互动: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第65-69页 |
| 第五章 诲祭日见闻 | 第69-87页 |
| ·诲祭日前的生活 | 第69-74页 |
| ·墟场一瞥 | 第69-71页 |
| ·仙桃的力量 | 第71-73页 |
| ·请神 | 第73-74页 |
| ·观音诲祭日 | 第74-87页 |
| ·敬神前之场景 | 第74-76页 |
| ·神圣空间内的各种仪式 | 第76-78页 |
| ·神圣空间外的世俗娱乐 | 第78-84页 |
| ·夜晚的喧闹 | 第84-87页 |
| 第六章 芸芸信众:他们为什么会信神 | 第87-95页 |
| ·病痛与人生经历 | 第87-90页 |
| ·经济活动 | 第90-92页 |
| ·生育观念 | 第92-93页 |
| ·神明性别 | 第93页 |
| ·休闲生活 | 第93-95页 |
| 第七章 讨论与发现 | 第95-103页 |
| ·讨论与发现 | 第95-102页 |
| ·宗教的象征意义和内涵变化 | 第95-96页 |
| ·女性在宗教信仰活动中的参与问题 | 第96-97页 |
| ·群体互动与象征资本 | 第97-100页 |
| ·宗教、精神文明与科学 | 第100-102页 |
| ·不足与遗憾 | 第102-10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3-106页 |
| 附录一 | 第106-109页 |
| 附录二 | 第109-111页 |
| 附录三 | 第111-115页 |
| 致谢 | 第115-116页 |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