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0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6页 |
二、学术回顾与写作思路 | 第6-10页 |
三、引语 | 第10页 |
第一章 魏玛时期:对华互惠贸易的起步(1921-1932) | 第10-18页 |
第一节 《中德协定》与魏玛前期的对华关系及贸易问题 | 第10-13页 |
第二节 魏玛中后期德国对华贸易的全面起步 | 第13-18页 |
一、对华互惠贸易全面起步的经济原因和条件 | 第13-14页 |
二、对华互惠贸易全面起步的情况概述和特点分析 | 第14-18页 |
第二章 纳粹时期:对华贸易的兴盛与衰落(1933-1941) | 第18-35页 |
第一节 纳粹德国对华贸易兴盛的背景和原因 | 第18-21页 |
第二节 纳粹德国对华“易货贸易”的形成与运作 | 第21-28页 |
一、关于双边“易货贸易”形式的解析 | 第21-22页 |
二、克莱因与对华“易货贸易”的形成 | 第22-26页 |
三、《信用贷款合同》与对华贸易的升级 | 第26-28页 |
第三节 纳粹对华贸易的主体—钨砂贸易和军火贸易 | 第28-31页 |
一、钨砂贸易 | 第28-29页 |
二、军火贸易 | 第29-31页 |
第四节 德日关系与纳粹对华贸易的由盛转衰 | 第31-35页 |
一、纳粹德国远东政策的实质及演变 | 第31-32页 |
二、“亲日弃华”的演进与纳粹德国对华贸易的衰落 | 第32-35页 |
第三章 冷战时期:对华贸易从“若即若离”到“全面复兴”(1949-1990) | 第35-46页 |
第一节 建交前联邦德国对华贸易的“若即若离” | 第36-42页 |
一、五十年代:对华“非官方”贸易的开展 | 第36-40页 |
二、六十年代:对华贸易“升级”的希望与障碍 | 第40-42页 |
第二节 建交后联邦德国对华贸易的“全面复兴” | 第42-46页 |
一、七十年代:建交背景下对华贸易的发展 | 第42-44页 |
二、八十年代:科尔执政前半期对华贸易的“繁荣”和“弊病” | 第44-46页 |
第四章 两德统一后:对华贸易的“新篇章”(1990-1998) | 第46-49页 |
第一节 短暂的贸易波折与科尔政府的对华新政策 | 第46-48页 |
第二节 科尔政府后半期的对华贸易及其特点 | 第48-49页 |
第五章 总结与余论 | 第49-56页 |
第一节 总结 | 第49-53页 |
第二节 余论 | 第53-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1) 中文部分 | 第56-57页 |
(2) 英文部分 | 第57-59页 |
(3) 德文部分 | 第59-60页 |
附录 资本主义德国对华贸易统计表(1921-1998) | 第60-63页 |
后记 | 第63-64页 |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64-65页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