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 第1-11页 |
§1.1 标准模型简述 | 第5-8页 |
§1.2 可能的新物理理论 | 第8-9页 |
§1.3 工作简介 | 第9-11页 |
第二章 最小Higgs模型综述 | 第11-24页 |
§2.1 规范对称性自发破缺 | 第11-15页 |
§2.1.1 [SU(2)(?)U(1)]~2→SU(2)_L(?)U(1)_Y | 第11-12页 |
§2.1.2 SU(2)_L(?)U(1)_Y→U(1)_(em) | 第12-15页 |
§2.2 有效拉氏量 | 第15-24页 |
§2.2.1 标量粒子运动学项L_Σ | 第15-18页 |
§2.2.2 汤川作用项L_Y | 第18-21页 |
§2.2.3 费米子运动学项L_F | 第21-22页 |
§2.2.4 纯规范项L_G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国际高能直线对撞机(ILC)简介 | 第24-30页 |
§3.1 对撞机概述 | 第24-25页 |
§3.2 ILC | 第25-30页 |
§3.2.1 ILC的主要性质 | 第25-26页 |
§3.2.2 ILC上的可能物理目标 | 第26-30页 |
第四章 在ILC上通过e~+e~-→t(?)过程探测规范玻色子Z_H和B_H的可能性 | 第30-39页 |
§4.1 Z_H和B_H对e~+e~-→t(?)过程的修正 | 第30-33页 |
§4.2 正负电子束流极化对相对修正参数R_(B_H)、R_(Z_H)的修正 | 第33-35页 |
§4.3 Z_H、B_H对前后不对称性参量A_(FB)的修正 | 第35-39页 |
第五章 最小Higgs模型对ILC上top-charm夸克联合产生的贡献 | 第39-45页 |
§5.1 e~+e~-→(?)c+t(?)过程 | 第39-40页 |
§5.2 e~+e~-→((?)c+t(?))v_e(?)_e过程 | 第40-42页 |
§5.3 e~-γ→e~-(?)c过程 | 第42-4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5-47页 |
附录一 研究生期间所做的工作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52页 |
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