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肿瘤科论文

乳腺癌癌前病变辨证规律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

提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0页
引言第10-13页
第一部分 乳腺癌癌前病变辨证规律及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第13-38页
 材料与方法第13-19页
  一、临床资料第13页
   (一) 一般资料第13页
  二、临床诊断标准第13-14页
   (一) 乳腺癌癌前病变诊断标准第13页
   (二) 乳腺癌癌前病变中医辨证分型标准第13-14页
  三、病例选择及排除标准第14-17页
   (一) 选择标准第14-15页
   (二) 排除标准第15页
   (三) 病理诊断标准(2003 年新版世界卫生组织(WHO)乳腺肿瘤分类)第15-16页
   (四) 乳腺增生病声像图标准第16-17页
   (五) 彩超多普勒血流信号密度分级标准第17页
   (六) 钼钯X 片影像学BI-RADS 分级第17页
  四、检测方法第17-18页
   (一) 彩色B 超多普勒血流动力学检测第17-18页
   (二) 微创活检技术第18页
  五、监测指标第18-19页
  六、统计方法第19页
 结果第19-28页
  一、乳腺癌癌前病变筛选病人基本情况分析第19-20页
  二、乳腺癌癌前病变筛选人群中医辨证分型分布基本情况第20-21页
  三、乳腺癌癌前病变筛选病人病理分布与乳腺癌高危因素的关系第21-22页
  四、乳腺癌癌前病变中医辨证规律的研究第22-25页
   (一) 中医辩证分型与钼钯BI-RADS 分级的关系第22-23页
   (二) 乳腺癌癌前病变中医辨证分型与彩超多普勒血流动力学的关系第23-24页
   (三) 乳腺癌癌前病变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理分布的关系第24-25页
  五、病理分布与彩超多普勒血流动力学指标、BI-RADS 分级相关性研究第25-28页
   (一) 病理分布与彩超多普勒血流信号的关系第25-26页
   (二) 病理分布与彩超多普勒血流动力学的关系第26-27页
   (三) 病理分布与高频钼钯X 片BI-RADS 分级的关系第27-28页
 讨论第28-38页
  一、中医对乳腺癌前病变阶段病因病机的认识第28-31页
   (一) 古代医家对乳癖的论述第28页
   (二) 乳腺癌癌前病变的病因病机第28-30页
   (三) 乳腺癌癌前病变的中医辨证分型第30-31页
  二、建立健全乳腺癌癌前病变辨证标准第31-34页
   (一) 从彩色多普勒血流动力学量化指标角度反映癌前病变辨证规律的演变第32-33页
   (二) 从钼靶BI-RADS 分级角度反映癌前病变辨证规律的演变第33页
   (三) 从病理组织分化角度反映癌前病变辨证规律的演变第33-34页
  三、结合血流动力学、BI-RADS 及微创活检,是筛选癌前病变的有效手段第34-38页
   (一) 彩色多普勒血流动力学指标对筛选乳腺癌癌前病变的临床意义第35-36页
   (二) 乳腺癌高危人群的筛选及GAIL GRADE(盖氏危险预测模型)和影像学BI-RADS 分级第36-38页
第二部分 人体乳腺癌癌前病变血管生成及中医辨证分型相关性的探讨第38-73页
 材料与方法第39-43页
  一、一般资料第39页
  二、临床诊断标准第39页
   (一) 乳腺癌癌前病变诊断标准同论文第一部分第39页
   (二) 乳腺癌癌前病变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同论文第一部分第39页
   (三) 乳腺癌癌前病变病理诊断标准同论文第一部分第39页
  三、实验材料第39-40页
   (一) 实验取材方法第39页
   (二) 实验试剂第39-40页
   (三) 实验仪器第40页
  四、实验方法第40-42页
   (一) 检测指标第40页
   (二) HE 染色方法第40页
   (三) 免疫组化方法第40-42页
  五、监测指标第42-43页
   (一) 乳腺癌癌前病变中医辨证分型的征候分布和辨证规律探讨第42页
   (二) 乳腺癌癌前病变阶段血管生成及相关调控因子表达的研究第42-43页
  六、统计方法第43页
 结果第43-60页
  一、乳腺癌癌前病变中医辨证分型的分布和辨证规律研究第43-47页
   (一) 中医辨证分型与微创活检病理分布相关性第43-44页
   (二) 乳腺癌癌前病变中医辨证分型MVD 的分布及与其相关性第44-45页
   (三) 辨证分型与血管生成调控因子VEGF 及受体 FLK-1 的分布及相关性第45-47页
   (四) 中医辨证分型癌基因P53、CERBB-2 的分布及与其相关性第47页
  二、乳腺癌癌前病变阶段血管生成及相关调控因子表达的研究第47-60页
   (一) MVD、VEGF、FLK、癌基因P53、CERBB-2 的蛋白表达细胞分布情况第47-48页
   (二) 病理组织学分级与MVD 相关性研究第48-51页
   (三) 病理组织学分级与VEGF 及 FLK-1 的分布定位及其相关性第51-54页
   (四) MVD 与VEGF、FLK 面密度值的相关性研究第54-55页
   (五) 病理组织学分级与癌基因P53、CERBB-2 分布定位及其相关性第55-58页
   (六) 血管生成调控因子VEGF 及受体 FLK-1 与癌基因P53、CERBB-2 的相关性第58-60页
 讨论第60-73页
  一、乳腺癌癌前病变的生物学特性第60-62页
   (一) 导管内增生性病变特点第60页
   (二) 导管内增生性病变进展为浸润性癌的风险:第60页
   (三) 导管内增生性病变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研究第60-61页
   (四) 导管内增生性病变具体分类及生物学特性第61-62页
  二、从血管生成及相关调控因子的角度完善乳腺癌癌前病变阶段中医辨证规律第62-64页
   (一) 乳腺癌前病变中医辨证征候分布反映出其病理递进性演变进程第63页
   (二) 从新生血管的微观指标角度上客观反映乳腺癌癌前病变阶段中医辨证特点第63-64页
   (三) 乳腺癌癌前病变中医辨证分型与癌基因P53、CERBB-2 有一定相关性第64页
  三、乳腺癌癌前病变阶段血管生成及相关调控因子表达的研究第64-73页
   (一) 乳腺癌癌前病变阶段血管生成及相关调控因子表达第64-67页
   (二) 乳腺癌癌前病变发生发展过程对血管生成具有强烈的依赖关系第67-68页
   (三) VEGF、FLK 表达与癌前病变病理分级递进性进程一致第68-70页
   (四) 血管生成MVD 及VEGF、 FLK 可反映乳腺癌前病变的恶性倾向第70-71页
   (五) 癌基因P53、 CERBB-2 蛋白表达特点及与血管生成及VEGF、FLK 的关系第71-73页
结语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82页
综述第82-91页
 综述一第82-85页
  综述二第85-91页
附录第91-98页
致谢第98-99页
详细摘要第99-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历史观两性观探析王安忆文学思想
下一篇:紫荆苗期在盐分、干旱及其交叉胁迫下反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