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1-30页 |
| ·海参的生物学分类、资源状况、生活习性与营养价值 | 第11-16页 |
| ·海参的生物学分类 | 第11页 |
| ·世界及我国海参的资源状况 | 第11-13页 |
| ·海参的生物学特征及其生活习性 | 第13-14页 |
| ·海参的食用价值和医疗保健作用 | 第14-16页 |
| ·主要经济类棘皮动物疾病的研究进展 | 第16-27页 |
| ·经济类棘皮动物的主要疾病种类 | 第17-27页 |
| ·病毒性疾病 | 第17-18页 |
| ·细菌性疾病 | 第18-23页 |
| ·海参的细菌性疾病 | 第18-19页 |
| ·海胆的细菌性疾病 | 第19-20页 |
| ·海星的细菌性疾病 | 第20-23页 |
| ·真菌性疾病 | 第23页 |
| ·寄生性疾病 | 第23-25页 |
| ·海参的寄生性疾病 | 第24页 |
| ·海胆的寄生性疾病 | 第24-25页 |
| ·海星的寄生性疾病 | 第25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25-27页 |
| 参考文献 | 第27-30页 |
| 第2章 刺参苗期“烂胃病”及其致病原鉴定 | 第30-50页 |
| 摘要 | 第30页 |
| Abstract | 第30-3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2-36页 |
| ·耳状幼体来源 | 第32页 |
| ·环境因子调查 | 第32页 |
| ·耳状幼体的组织切片制作 | 第32-33页 |
| ·细菌涂片检查 | 第33页 |
| ·细菌分离培养 | 第33页 |
| ·人工回归感染 | 第33-34页 |
| ·透射电镜的形态观察 | 第34页 |
| ·细菌学常规检验与 API 人工鉴定 | 第34-35页 |
| ·API 20E 具体操作方法 | 第34页 |
| ·细菌微量检定管操作方法 | 第34-35页 |
| ·生理生化试验 | 第35页 |
| ·API 半自动化鉴定 | 第35页 |
| ·细菌的165 rRNA 基因序列分析 | 第35-36页 |
| ·PCR 模板 DNA 的制备 | 第35页 |
| ·165 rRNA 基因序列的PCR 扩增与测序 | 第35-36页 |
| ·菌株的系统发育树构建 | 第36页 |
| ·结果 | 第36-47页 |
| ·发病特征 | 第36-38页 |
| ·环境因子 | 第38页 |
| ·组织病理 | 第38页 |
| ·优势菌分离结果及细菌形态特征 | 第38-39页 |
| ·人工回归感染结果 | 第39-41页 |
| ·细菌的生化实验结果 | 第41-43页 |
| ·165 rRNA 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及系统发育树构建 | 第43-47页 |
| ·讨论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 第3章 刺参苗期化板症的病原研究 | 第50-72页 |
| ·刺参幼体“化板症”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 第50-6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1-52页 |
| ·结果 | 第52-61页 |
| ·发病特征 | 第52页 |
| ·环境因子 | 第52-54页 |
| ·优势菌分离结果及细菌形态特征 | 第54-56页 |
| ·细菌的生理生化实验结果 | 第56-57页 |
| ·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结果 | 第57页 |
| ·165 rRNA 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及系统发育树构建 | 第57-61页 |
| ·讨论 | 第61-63页 |
| ·“化板症”病原菌的来源分析 | 第63-71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63页 |
| ·待检样品 | 第63页 |
| ·细菌的分离检测方法与计数 | 第63页 |
| ·优势菌的分析与鉴定 | 第63页 |
| ·结果 | 第63-69页 |
| ·细菌培养结果 | 第63-66页 |
| ·水样和饵料中的优势菌与患“化板症”海参病灶处优势菌的比较 | 第66-69页 |
| ·讨论 | 第69-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2页 |
|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5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 ·本研究对刺参育苗生产的作用和意义 | 第73-74页 |
| ·研究展望 | 第74-75页 |
| 附录 常用试剂与配方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