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前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几个实例 | 第11-15页 |
第一节 案情简介 | 第11-13页 |
一、处女卖淫案 | 第11页 |
二、佘祥林“杀妻”案 | 第11-12页 |
三、刺杀法官案 | 第12页 |
四、法官腐败案 | 第12-13页 |
第二节 法律实效问题的提出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法律实效的含义和研究意义 | 第15-21页 |
第一节 法律实效的概念与特征 | 第15-18页 |
一、法律实效的概念 | 第15-16页 |
二、法律实效的特征 | 第16-18页 |
第二节 法律实效研究的重大意义 | 第18-21页 |
一、理论意义:促进法律研究理论体系的自恰与完整 | 第19-20页 |
二、实践意义:推进法律规则整合社会关系的力度、广度与深度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法律实效的评判 | 第21-35页 |
第一节 法律实效评判的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节 法律实效评判的指导思想 | 第22-24页 |
一、个别与整体区分 | 第22-23页 |
二、短期与长期的区分 | 第23-24页 |
三、偶然与必然的区分 | 第24页 |
第三节 法律实效评判的方法 | 第24-30页 |
一、心理分析方法 | 第24-26页 |
二、社会学分析方法 | 第26-28页 |
三、经济分析方法 | 第28-30页 |
第四节 法律实效评判的标准 | 第30-35页 |
一、评判的内在标准 | 第32-33页 |
二、评判的外在标准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当前我国的法律实效分析 | 第35-60页 |
第一节 我国的法律实效的统计分析 | 第35-43页 |
一、相关数据的统计、概括和整理 | 第35-42页 |
二、对统计数据的简明分析 | 第42-43页 |
第二节 我国法律实效缺失的主要制约因素 | 第43-51页 |
一、立法因素 | 第44-45页 |
二、司法因素 | 第45-47页 |
三、社会影响 | 第47-51页 |
第三节 改进法律实效的对策 | 第51-60页 |
一、确立法律信仰,尊崇法律权威 | 第51-57页 |
二、寻求其他社会控制工具的合作与支持 | 第57-60页 |
尾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后记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