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百合繁殖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1页 |
前言 | 第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大百合的利用价值 | 第11页 |
·大百合的分类 | 第11-12页 |
·大百合的形态特征 | 第12页 |
·大百合的地理分布 | 第12-13页 |
·大百合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细胞学标记研究 | 第13页 |
·形态学标记研究 | 第13-14页 |
·大百合引种栽培实验 | 第14页 |
·植物遗传多样性及其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遗传多样性研究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 第14-15页 |
·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及其进展 | 第15-18页 |
·形态学水平 | 第16页 |
·染色体水平 | 第16页 |
·蛋白质水平 | 第16-17页 |
·DNA分子标记 | 第17-18页 |
2 立题依据 | 第18-19页 |
3 有性繁殖 | 第19-2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9页 |
·实验材料 | 第19页 |
·方法 | 第1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9-22页 |
·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19-20页 |
·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20-21页 |
·萌发预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21页 |
·同一果实不同位置种子萌发情况 | 第21-22页 |
·讨论 | 第22-24页 |
4 种球繁殖 | 第24-27页 |
·实验地概况 | 第24页 |
·材料及方法 | 第24页 |
·试验材料 | 第24页 |
·栽培方法 | 第2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4-25页 |
·讨论 | 第25-27页 |
5 居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27-4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7-32页 |
·实验材料 | 第27-28页 |
·实验方法 | 第28-32页 |
·大百合总DNA的提取 | 第28-29页 |
·大百合总DNA提取方法比较 | 第29-30页 |
·RAPD扩增反应体系优化及反应程序优化 | 第30-31页 |
·引物筛选 | 第31-32页 |
·PCR扩增及扩增产物检测 | 第32页 |
·数据的统计分析 | 第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2-42页 |
·DNA提取方法比较 | 第32-33页 |
·反应体系优化与反应程序优化结果 | 第33-35页 |
·模板DNA量对RAPD的影响 | 第33页 |
·dNTPs浓度对RAPD的影响 | 第33-34页 |
·Mg~(2+)浓度对RAPD的影响 | 第34页 |
·Taq酶量对RAPD的影响 | 第34页 |
·引物浓度对RAPD的影响 | 第34-35页 |
·居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5-36页 |
·大百合居群的聚类分析 | 第36-42页 |
·都江堰虹口居群聚类分析 | 第36-37页 |
·都江堰两河居群聚类分析 | 第37页 |
·彭州白水河居群聚类分析 | 第37-38页 |
·雅安望鱼居群聚类分析 | 第38-39页 |
·康定居群聚类分析 | 第39页 |
·居群间聚类分析 | 第39-42页 |
·讨论 | 第42-46页 |
·大百合DNA提取 | 第42-43页 |
·材料处理 | 第42页 |
·提取方法 | 第42页 |
·模板DNA分子完整性 | 第42-43页 |
·RAPD实验的稳定性 | 第43页 |
·大百合的遗传多样性 | 第43-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