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1页 |
关键词 | 第11页 |
一、金融诈骗犯罪的含义、构成要件 | 第11-15页 |
(一) 金融诈骗犯罪的含义 | 第11-12页 |
(二) 金融诈骗犯罪的构成要件 | 第12-15页 |
1. 犯罪客体 | 第12页 |
2. 犯罪客观方面 | 第12-14页 |
3. 犯罪主体 | 第14页 |
4. 犯罪主观方面 | 第14-15页 |
二、我国金融诈骗犯罪的现状 | 第15-28页 |
(一) 金融诈骗犯罪的类别分析 | 第15-19页 |
1. 集资诈骗罪 | 第15-16页 |
2. 贷款诈骗罪 | 第16-17页 |
3. 票据诈骗罪 | 第17页 |
4. 信用证诈骗罪 | 第17-18页 |
5. 信用卡诈骗罪 | 第18页 |
6. 有价证券诈骗罪 | 第18页 |
7. 金融凭证诈骗罪 | 第18-19页 |
8. 保险诈骗罪 | 第19页 |
(二) 我国金融诈骗犯罪的特点 | 第19-24页 |
1. 涉案金额巨大、社会影响面广 | 第19-20页 |
2. 犯罪主体年轻化,职务犯罪、内外勾结比重上升 | 第20-21页 |
3. 犯罪手段呈多样化、智能化,利用网络、计算机实施诈骗比较明显 | 第21-22页 |
4. 跨省、跨地区流窜作案越来越多,有组织犯罪与国际化犯罪并存 | 第22-24页 |
(三) 我国金融诈骗犯罪的严重危害 | 第24-28页 |
1. 严重危害金融安全 | 第25-26页 |
2.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破坏良好的经济秩序 | 第26页 |
3. 衍生其他犯罪,危及社会稳定 | 第26-27页 |
4. 腐蚀经济道德 | 第27-28页 |
三、当前我国金融诈骗犯罪的原因 | 第28-34页 |
(一) 社会层面的原因 | 第28-29页 |
1. 经济转轨时期,社会监控弱化 | 第28页 |
2. 社会分配不公,国民心态失衡 | 第28页 |
3. 拜金主义盛行,物欲倾向严重 | 第28-29页 |
(二) 管理层面的原因 | 第29-30页 |
1. 金融管理混乱,宏观调控不力 | 第29页 |
2. 金融管理失范,制度不完善 | 第29页 |
3. 金融从业人员素质差,防范意识薄弱 | 第29-30页 |
(三) 法律层面的原因 | 第30-31页 |
1. 经济立法的缺陷 | 第30页 |
2. 刑事立法的缺陷 | 第30-31页 |
3. 打击不力 | 第31页 |
(四) 被害人因素 | 第31-34页 |
1. 违规操作 | 第32页 |
2. 防范意识淡薄 | 第32-34页 |
四、应有的对策 | 第34-44页 |
(一) 关于对策理念的几点认识 | 第34-37页 |
1. 法律调整:事前调整和事后调整的统一 | 第34-35页 |
2. 刑罚依据:预防论和报应论的统一 | 第35-36页 |
3. 诚信原则: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统一 | 第36-37页 |
(二) 关于对策举措的几点认识 | 第37-44页 |
1. 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规范金融管理秩序 | 第37-39页 |
2. 明确金融管理制度,严格操作规程,推进智能资源开发 | 第39-41页 |
3. 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执法和司法 | 第41-42页 |
4. 被害预防与控制 | 第42-43页 |
5. 加强国际监管合作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