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大豆论文

大豆SMV诱导的EST表达谱分析及SR-EF基因研究

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1 引言第13-34页
 1.1 植物基因克隆及植物基因差异表达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第13-19页
  1.1.1 植物基因克隆方法的研究进展第13-15页
  1.1.2 植物基因差异表达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第15-19页
 1.2 植物全长基因的获得方法的研究进展第19-21页
  1.2.1 基因文库筛选第19页
  1.2.2 载体引物法第19页
  1.2.3 固相支持物法第19页
  1.2.4 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技术第19-21页
 1.3 EST表达谱分析研究进展第21-23页
  1.3.1 大豆EST计划研究进展第21页
  1.3.2 EST在基因表达谱研究中的应用第21-23页
 1.4 生物信息学策略第23-25页
  1.4.1 基因组计划与生物信息学第23页
  1.4.2 生物数据库第23-24页
  1.4.3 生物信息学的应用前景第24-25页
 1.5 大豆花叶病毒病的研究进展第25-32页
  1.5.1 SMV特性与株系划分第25-26页
  1.5.2 症状及抗感鉴定标准第26页
  1.5.3 发病影响因素及流行学研究第26-27页
  1.5.4 抗性遗传研究第27-29页
  1.5.5 抗源筛选和抗病育种第29-30页
  1.5.6 生理生化抗性机制第30-31页
  1.5.7 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第31-32页
 1.6 大豆病毒病研究存在的问题第32-33页
  1.6.1 育种手段需要更新,传统杂交育种应该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第32-33页
  1.6.2 研究方向的局限性第33页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33-34页
2 材料和方法第34-60页
 2.1 抑制性消减杂交(SSH)及消减文库构建第34-45页
  2.1.1 实验材料第34页
  2.1.2 实验方法第34-42页
  2.1.3 消减文库构建及EST序列分析第42-45页
 2.2 大豆抗病毒相关基因SR-EF全长cDNA的获得第45-49页
  2.2.1 实验材料第45页
  2.2.2 实验方法第45-49页
 2.3 SR-EF基因在东农8143基因组中的扩增第49-52页
  2.3.1 实验材料第50页
  2.3.2 实验方法第50-52页
 2.4 大豆SR-EF基因的转录表达检测第52-53页
  2.4.1 实验材料第52页
  2.4.2 实验方法第52-53页
 2.5 大豆SR-EF基因连接介导的染色体步行第53-55页
  2.5.1 实验材料第53页
  2.5.2 实验方法第53-55页
 2.6 SR-EF基因Southern blotting检测第55-60页
  2.6.1 实验材料第55页
  2.6.2 实验方法第55-60页
3 结果与分析第60-86页
 3.1 消减文库构建第60-63页
  3.1.1 total RNA提取第60页
  3.1.2 mRNA纯化第60-61页
  3.1.3 双链cDNA合成第61页
  3.1.4 Tester酶切第61-62页
  3.1.5 消减杂交第62页
  3.1.6 PCR产物纯化与连接第62页
  3.1.7 连接转化与质粒文库滴度计算第62-63页
  3.1.8 质粒提取结果第63页
 3.2 表达谱分析第63-71页
  3.2.1 序列测定第63页
  3.2.2 表达谱分析第63-64页
  3.2.3 基因聚类分析第64-70页
  3.2.4 CY88测序及同源性比较第70-71页
 3.3 大豆SR-EF-1基因全长cDNA的获得第71-76页
  3.3.1 CY88 5’RACE第一次PCR扩增第71-72页
  3.3.2 CY88 5' RACE巢式PCR扩增第72页
  3.3.3 质粒提取结果第72页
  3.3.4 质粒的酶切鉴定第72-73页
  3.3.5 5' RACE测序第73-74页
  3.3.6 全长cDNA的克隆第74-76页
 3.4 基因组DNA的PCR扩增第76-77页
  3.4.1 基因组DNA的PCR扩增第76页
  3.4.2 DNA扩增产物的克隆第76页
  3.4.3 SR-EF-1和G-SR-EF-1基因全长比较第76-77页
 3.5 SR-EF-1基因RT-PCR分析第77-78页
  3.5.1 RT-PCR扩增第77-78页
  3.5.2 RT-PCR结果分析第78页
 3.6 SR-EF-1基因连接介导PCR第78-83页
  3.6.1 LM-PCR第一次PCR扩增第78-79页
  3.6.2 LM-PCR第二次PCR扩增第79页
  3.6.3 质粒提取结果第79-80页
  3.6.4 质粒的酶切鉴定第80页
  3.6.5 LM-PCR测序第80-83页
 3.7 DNA杂交(Southern Blot)第83-86页
  3.7.1 DNA的提取及纯化第83-84页
  3.7.2 DNA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第84页
  3.7.3 Southern Blot第84-86页
4 讨论第86-90页
 4.1 实验选材与方法选择第86-87页
  4.1.1 实验选材第86页
  4.1.2 方法选择第86-87页
 4.2 SSH与RACE结合的优越性第87页
 4.3 抗病相关基因第87-88页
 4.4 大豆SR-EF-2基因的结构特点及可能的作用机制第88-89页
 4.5 关于后续工作第89-90页
5 结论第90-92页
 5.1 大豆花叶病毒病(SMV)抗病相关基因消减文库构建第90页
 5.2 EST表达谱分析第90页
 5.3 SR-EF-1及SR-EF-2基因的克隆第90-91页
 5.4 SR-EF-1基因的特性第91-92页
致谢第92-93页
参考文献第93-10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草方格铺设机的铺设轮设计与试验研究
下一篇:石油钻机井架动态响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