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地方城市经济论文

国外新城建设经验及其对上海的启示

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4页
 第一节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第8-10页
  一、选题依据第8-9页
  二、研究意义第9-10页
 第二节 国内外新城研究的进展第10-13页
  一、国内新城研究情况第10-11页
  二、国外新城研究情况第11-12页
  三、国内外新城研究的总结第12-13页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第13-14页
第二章 新城发展相关理论研究综述第14-23页
 第一节 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脉络第14-18页
  一、古典区位论第14-15页
  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第15-17页
  三、新经济地理学第17-18页
 第二节 城市空间结构第18-21页
  一、城市空间结构的涵义第18页
  二、城市空间结构模型及发展过程第18-21页
 第三节 新城的建设背景及内涵第21-23页
  一、新城建设的背景第21页
  二、新城的内涵第21-23页
第三章 国外部分新城建设的介绍及经验总结第23-44页
 第一节 英国新城模式第23-27页
  一、英国新城的建设背景第23页
  二、伦敦郊区新城的开发过程及特点第23-25页
  三、小结:伦敦郊区新城建设的经验第25-27页
 第二节 法国新城模式第27-32页
  一、巴黎地区新城规划追溯第27-28页
  二、巴黎郊区新城建设代表之作:马恩拉瓦莱新城第28-30页
  三、小结:巴黎新城的启示第30-32页
 第三节 美国的边缘城市第32-36页
  一、城市郊区化背景下的美国新城建设第32页
  二、纽约郊区边缘城市的发展过程和趋势第32-34页
  三、纽约边缘城市的特点第34-35页
  四、小结:边缘城市的评价与发展趋势第35-36页
 第四节 日本东京新城第36-42页
  一、东京新城追溯第36-37页
  二、东京新城的特点第37-40页
  三、小结:东京新城建设的经验第40-42页
 第五节 国外新城建设经验的小结第42-44页
  一、从区域规划的层面指导新城建设第42页
  二、注重法律体系的保障和政策支持第42页
  三、清晰的新城功能定位和职能分工第42-43页
  四、重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第43页
  五、重视新城的主导产业发展第43页
  六、新城开发建设应分阶段分步骤进行,不宜一蹴而就第43-44页
第四章 上海郊区新城建设的理论分析第44-48页
 第一节 上海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过程第44-46页
  一、1978-1990年:城市功能恢复阶段第44-45页
  二、1990-2000年:城市功能转型阶段第45页
  三、2000年-至今:城市功能重构阶段第45-46页
 第二节 上海城市空间结构对郊区新城建设的影响第46-48页
  一、上海城市空间特点不利于多功能城市的形成第46页
  二、上海城市空间特点不利于特大城市入口的合理分布第46-47页
  三、上海城市空间特点不利于中心城市集散作用的发挥第47-48页
第五章 上海郊区新城的建设实践第48-62页
 第一节 上海郊区新城建设发展的历程和现状第48-55页
  一、上海郊区新城发展历程第48-51页
  二、上海城市空间布局的现状特征第51-55页
 第二节 国外郊区新城建设与上海之间的比较第55-60页
  一、新城建设的基本情况比较第55-56页
  二、新城的发展阶段比较第56-57页
  三、新城交通条件的比较第57-60页
 第三节 上海郊区新城存在的问题总结第60-62页
  一、新城定位不够清晰,新城的城市功能过于单一,与中心城区的空间功能布局不协调第60页
  二、新城缺乏人口结构合理预测和吸引人口聚集的配套设施建设第60-61页
  三、对以公共交通体系为代表的新城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不足第61页
  四、盲目崇尚新城建筑风貌和景观,忽略资源的集约利用第61-62页
第六章 对上海郊区新城发展的重点建议第62-68页
 第一节 从空间规划的角度提出建议第62-63页
  一、坚持"整体分散、优势集中"的原则第62页
  二、形成多中心、多层次、组团型、交叉式的发展格局第62-63页
 第二节 从城市功能培育的角度提出建议第63-64页
  一、培育综合性功能的新城第63-64页
  二、综合性功能的新城与1966体系规划的新城的比较第64页
 第三节 从长三角区域发展和上海大都市圈的层面进行规划第64-66页
  一、长三角分层结构的核心-外围趋势第64-65页
  二、上海郊区新城应当作为长三角区域发展网络的连接点第65-66页
 第四节 对未来上海郊区新城的展望第66-68页
  一、发挥对周边地区的引领作用第66页
  二、发挥与中心城区的互动作用第66-67页
  三、发挥对长三角区域的服务作用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1页
后记第71-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公用事业改革的路径选择--兼析郑州水务改革案例
下一篇:中国引领消费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