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7页 |
|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5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7页 |
|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7-29页 |
| ·耕地转型与土地整理研究进展 | 第17-24页 |
|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 第18页 |
| ·土地利用转型研究 | 第18-19页 |
| ·耕地变化与土地整理 | 第19-21页 |
| ·几种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模型 | 第21-23页 |
| ·研究中存在问题与不足 | 第23-24页 |
| ·生态经济系统研究进展 | 第24-29页 |
| ·生态经济学研究进展 | 第24-27页 |
| ·国外生态经济整合模型及内容 | 第27-29页 |
|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29-31页 |
| ·研究目标 | 第29-30页 |
|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31-32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来源 | 第32-36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32-34页 |
| ·自然资源状况 | 第32-34页 |
| ·地质条件 | 第32-33页 |
| ·气候条件 | 第33页 |
| ·土壤植被 | 第33-34页 |
| ·自然资源 | 第34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4页 |
| ·基础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长武县土地利用变化及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分析 | 第36-49页 |
| ·数据来源和处理 | 第36-37页 |
| ·长武县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第37-38页 |
| ·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分析 | 第38-44页 |
| ·总体组合类型分析 | 第39-42页 |
| ·多样化分析 | 第39-40页 |
| ·组合类型分析 | 第40页 |
| ·集中化分析 | 第40-42页 |
|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分析 | 第42-43页 |
| ·地类区位意义分析 | 第43-44页 |
| ·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分析 | 第44-46页 |
|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总体特征 | 第44页 |
| ·土地利用类型斑块形态特征 | 第44-46页 |
| ·分维数和形状指数 | 第44-46页 |
| ·分离度指数 | 第46页 |
| ·小结 | 第46-47页 |
| ·讨论 | 第47-49页 |
| 第四章 退耕还林(草)背景下长武县粮食潜力及安全演变分析 | 第49-57页 |
| ·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 | 第49-52页 |
| ·县域粮食生产潜力估算 | 第49-51页 |
|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51-52页 |
| ·数据来源 | 第51-52页 |
| ·数据处理 | 第52页 |
| ·退耕还林(草)前后粮食生产限制因子变化分析 | 第52-54页 |
| ·光合有效性及其演变 | 第53页 |
| ·温度限制性及其演变 | 第53-54页 |
| ·水分限制性及其演变 | 第54页 |
| ·土地限制性及其演变 | 第54页 |
| ·长武县粮食潜力及其演变过程 | 第54-55页 |
| ·小结 | 第55-57页 |
| 第五章 农户层次土地利用和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方程分析 | 第57-65页 |
|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第57-58页 |
| ·模型介绍 | 第57-58页 |
| ·资料来源 | 第58页 |
| ·基于结构方程的农户层次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第58-61页 |
| ·假设模型构建 | 第58-59页 |
| ·模型标准化及结果分析 | 第59-61页 |
| ·基于结构方程的农户层次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态势分析 | 第61-64页 |
| ·假设模型构建 | 第61-62页 |
| ·模型标准化及结果分析 | 第62-64页 |
| ·小结 | 第64-65页 |
| 第六章 黄土高塬沟壑区长武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分析 | 第65-76页 |
| ·研究方法 | 第65-71页 |
| ·农业生态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耦合模型的建立 | 第65-68页 |
|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 第68-69页 |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69-71页 |
| ·数据处理 | 第71页 |
| ·长武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评价指数 | 第71-72页 |
| ·长武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度演变态势 | 第72-75页 |
| ·粗放式传统农业阶段 | 第73-74页 |
| ·农业机械化进程阶段 | 第74页 |
| ·前现代化农业协调发展阶段特征分析 | 第74-75页 |
| ·小结 | 第75-76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76-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8页 |
| 个人简介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