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6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 | 第12页 |
·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的研究 | 第12-14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第14-15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页 |
·本文研究的方法 | 第14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本文的框架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商业银行的职能及经营风险 | 第16-23页 |
·商业银行的职能 | 第16-18页 |
·商业银行的概念和起源 | 第16页 |
·商业银行的业务 | 第16-17页 |
·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产生 | 第17-18页 |
·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类型及其含义 | 第18-20页 |
·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 第18页 |
·商业银行风险的分类 | 第18-20页 |
·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特点 | 第20-23页 |
·不确定性 | 第20-21页 |
·客观性 | 第21页 |
·可控性 | 第21页 |
·联动性 | 第21页 |
·隐蔽性 | 第21-22页 |
·加速性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主要风险 | 第23-30页 |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 第23-25页 |
·商业银行总体发展迅速 | 第23页 |
·盈利能力比较低下 | 第23-24页 |
·资本充足率有待提高 | 第24-25页 |
·金融犯罪居高不下 | 第25页 |
·不良贷款状况令人担忧 | 第25页 |
·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主要风险因素 | 第25-27页 |
·从宏观上看,主要的风险因素是职能的错位 | 第25-26页 |
·从中观上看,主要的风险因素是信用缺失 | 第26页 |
·从微观上看,主要风险因素是不良贷款、信贷制度和内控体系 | 第26-27页 |
·商业银行经营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意义 | 第27-30页 |
·有利于防范突发性的信用风险 | 第27-28页 |
·有利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资本金 | 第28页 |
·有利于提高贷款的经济效益 | 第28-29页 |
·有利于实现银行的经营目标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 第30-47页 |
·不良资产的定义及分类 | 第30-31页 |
·不良资产的定义 | 第30页 |
·不良贷款的分类 | 第30-31页 |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 | 第31页 |
·不良资产的成因分析 | 第31-35页 |
·不良资产的外部成因 | 第31-33页 |
·不良资产对通货膨胀影响 | 第33-35页 |
·不良资产的国内外处理方法的比较 | 第35-39页 |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理措施 | 第35-37页 |
·国外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理措施 | 第37-39页 |
·改进不良资产的处理方法的基本思路 | 第39-47页 |
·存量分解 | 第39-43页 |
·增量防范 | 第43-47页 |
第五章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 第47-67页 |
·信贷风险的含义及其成因 | 第47-49页 |
·信贷现状以及信贷风险的定义 | 第47-48页 |
·信贷风险的成因 | 第48-49页 |
·信贷风险的预警体系 | 第49-59页 |
·信贷的信用评级 | 第49-57页 |
·信贷风险测度评价模型 | 第57-59页 |
·加强贷款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基本思路 | 第59-67页 |
·西方国家信贷风险管理评述 | 第59-62页 |
·我国商业银行防范信贷风险的基本思路 | 第62-67页 |
第六章 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的建立 | 第67-80页 |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概述 | 第67-69页 |
·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 | 第67-68页 |
·商业银行建立内控制度的重要性 | 第68-69页 |
·国内外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69-75页 |
·国外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分析 | 第69-71页 |
·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建设 | 第71-73页 |
·我国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73-75页 |
·我国商业银行加强内控制度建设的基本思路 | 第75-77页 |
·建立科学的决策权力制衡机制 | 第75-76页 |
·建立货币资金的预算制度 | 第76页 |
·建立恰当的部门岗位职责分离制度 | 第76页 |
·制定严格规范的工作程序和严格规范的人事管理制度 | 第76-77页 |
·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核查制度 | 第77页 |
·建立灵敏的预警系统 | 第77页 |
·内控制度的局限性 | 第77-80页 |
·内部控制制度无法杜绝一个实体出现决策失误 | 第78页 |
·内部控制制度受“成本一效益”原则的限制 | 第78页 |
·内部控制制度无法防范两个或更多人的串通舞弊 | 第78页 |
·内部控制制度无法制约管理越权行为 | 第78页 |
·内部控制制度受设计者和执行人员的素质的限制 | 第78-79页 |
·内部控制制度具有相对的修订滞后性 | 第79-80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第80-82页 |
·研究结论 | 第80-81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及其发表论文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