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1页 |
一、国内外有关政务信息公开下现行文件开放研究概述 | 第7-10页 |
(一) 国外现行文件开放研究 | 第7-8页 |
(二) 我国现行文件开放研究 | 第8-10页 |
二、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现行文件开放概念及其法律基础、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 第11-23页 |
一、现行文件开放概念 | 第11-12页 |
二、现行文件开放的法律基础 | 第12-17页 |
(一) 宪法基础 | 第12-15页 |
(二) 行政法基础 | 第15-16页 |
(三) 立法法基础 | 第16-17页 |
三、现行文件开放的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一) 文件价值形成理论 | 第17-18页 |
(二) 文件价值形态理论 | 第18-19页 |
(三) 文件价值实现规律理论 | 第19页 |
(四) 文件利用与保密关系理论 | 第19-20页 |
(五) 政务信息自扩散性理论 | 第20页 |
四、现行文件开放的现实意义 | 第20-23页 |
(一) 现行文件的开放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 第20页 |
(二) 现行文件的开放有利于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 第20-21页 |
(三) 现行文件的开放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 第21页 |
(四) 现行文件的开放有利于实施有效的监督 | 第21页 |
(五) 现行文件的开放有利于公民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 第21-22页 |
(六) 现行文件的开放有利于推动廉政建设 | 第22页 |
(七) 现行文件的开放有利于改善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 | 第22页 |
(八) 现行文件的开放有利于同WTO规则的衔接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我国政务现行文件开放的现状、问题及成因 | 第23-31页 |
一、现状 | 第23-24页 |
二、存在问题 | 第24-26页 |
(一) 现行文件开放的主体单一 | 第25页 |
(二) 现行文件开放的范围有限 | 第25页 |
(三) 现行文件开放的形式发展不平衡 | 第25-26页 |
(四) 现行文件开放缺少统一的协调原则与规范 | 第26页 |
(五) 对档案部门开展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的认识不科学 | 第26页 |
三、主要原因 | 第26-31页 |
(一) 观念因素 | 第26-27页 |
(二) 制度因素 | 第27-31页 |
第三章 我国政务现行文件开放制度的构建 | 第31-38页 |
一、现行文件开放的主体 | 第31-32页 |
二、现行文件开放的范围 | 第32-34页 |
三、现行文件开放的形式 | 第34-38页 |
(一) 通过官方出版物 | 第35-36页 |
(二) 通过政府网站 | 第36页 |
(三) 通过公共信息亭 | 第36页 |
(四) 通过设立阅览室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准确认识档案馆设立现行文件阅览室 | 第38-48页 |
一、档案馆设立现行文件阅览室的积极意义 | 第38页 |
二、档案馆现行文件阅览室起着提供利用的作用 | 第38-40页 |
三、在档案馆设立现行文件阅览室不是委托一代理关系的体现 | 第40-44页 |
四、档案馆现行文件阅览室产生与发展原因解析 | 第44-48页 |
(一) 政务信息公开的要求 | 第44页 |
(二)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 第44页 |
(三) 档案馆具有提供现行文件利用的条件 | 第44-45页 |
(四) 档案馆设立现行文件阅览室得到了领导的重视 | 第45页 |
(五) 档案馆设立现行文件阅览室得到了党政的支持 | 第45-46页 |
(六) 档案馆设立现行文件阅览室开展己公开现行文件的提供利用更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 | 第46页 |
(七) 档案馆现行文件阅览室的优势客观上促进了它的发展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