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 第1-7页 |
| 一、《书》教及其源流 | 第7-11页 |
| (一) 《尚书》的教化功能 | 第7-8页 |
| (二) 《书》教源流 | 第8-11页 |
| 二、孔子与《尚书》的整理 | 第11-20页 |
| (一) 孔子删《书》 | 第12-15页 |
| (二) 孔子序《书》 | 第15-19页 |
| (三) 孔子与《尚书》之名 | 第19-20页 |
| 三、孔子论《书》 | 第20-28页 |
| (一) 宏观论《书》 | 第21-23页 |
| (二) 微观论《书》 | 第23-28页 |
| 四、孔子引《书》 | 第28-32页 |
| (一) 郭店楚简引《书》概述 | 第28-29页 |
| (二) 《缁衣》引《今文尚书》 | 第29-32页 |
| 五、孔子的《书》教思想 | 第32-41页 |
| (一) 《书》教的目的 | 第33-34页 |
| (二) 《书》教思想的内涵 | 第34-40页 |
| 1、德治、仁义—王道的核心 | 第34-35页 |
| 2、德主刑辅 | 第35-36页 |
| 3、尊贤重民 | 第36-37页 |
| 4、礼治、伦理 | 第37-38页 |
| 5、君子人格 | 第38-39页 |
| 6、“适度”和“中” | 第39-40页 |
| (三) 《书》教的本质 | 第40-41页 |
| 六、孔子《书》教与早期儒学 | 第41-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 后记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