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前言 | 第1-8页 |
0.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7页 |
0.2 主要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第7-8页 |
1 战略产业发展理论与演化机理分析 | 第8-17页 |
1.1 战略产业发展理论研究简析 | 第8-12页 |
1.1.1 战略产业贸易保护政策的历史发展 | 第8-11页 |
1.1.2 竞争优势理论的提出 | 第11-12页 |
1.2 战略产业演化机理分析 | 第12-15页 |
1.2.1 产业演变的主要因素 | 第12-14页 |
1.2.2 产业经济生命周期 | 第14-15页 |
1.2.3 战略产业的阶段转换机制 | 第15页 |
1.3 战略产业发展与区域进阶发展 | 第15-17页 |
1.3.1 区域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简析 | 第16-17页 |
1.3.2 战略产业发展与区域进阶发展 | 第17页 |
2 战略产业培育模式及其风险探讨 | 第17-24页 |
2.1 战略产业培育模式 | 第17-20页 |
2.1.1 集团化模式 | 第17-18页 |
2.1.2 联合模式 | 第18页 |
2.1.3 自主开发模式 | 第18页 |
2.1.4 引进改造模式 | 第18-19页 |
2.1.5 二次创新模式 | 第19-20页 |
2.1.6 园区模式 | 第20页 |
2.2 模式风险分析 | 第20-23页 |
2.2.1 集团化模式风险分析 | 第20页 |
2.2.2 联合模式风险分析 | 第20-21页 |
2.2.3 自主开发模式风险分析 | 第21页 |
2.2.4 引进改造模式风险分析 | 第21页 |
2.2.5 二次创新模式风险分析 | 第21-22页 |
2.2.6 园区模式风险分析 | 第22-23页 |
2.3 模式效用比较 | 第23-24页 |
3 战略产业博弈选择与导向机制设计 | 第24-35页 |
3.1 产业竞争与战略产业选择 | 第24-27页 |
3.1.1 竞争结构 | 第24-25页 |
3.1.2 产业竞争影响因素 | 第25-26页 |
3.1.3 产业竞争力形成的递阶层次性 | 第26-27页 |
3.2 战略产业选择 | 第27-31页 |
3.2.1 战略产业保护的目的和理由 | 第27页 |
3.2.2 战略产业保护对象的选择标准 | 第27-29页 |
3.2.3 战略产业选择的参考指标 | 第29-31页 |
3.3 战略产业导向机制设计:政府与战略产业静态博弈均衡分析 | 第31-35页 |
3.3.1 机制设计 | 第31-32页 |
3.3.2 纳什均衡解不惟一情形 | 第32-33页 |
3.3.3 混合战略纳什均衡情形 | 第33-35页 |
4 青岛市战略产业定位探讨 | 第35-49页 |
4.1 青岛产业发展与竞争力状况(SWOT) | 第35-47页 |
4.1.1 青岛信息产业 | 第35-38页 |
4.1.2 青岛石化产业 | 第38-40页 |
4.1.3 青岛汽车产业 | 第40-42页 |
4.1.4 青岛船舶产业的SWOT分析 | 第42-44页 |
4.1.5 青岛新材料产业SWOT分析 | 第44-45页 |
4.1.6 青岛现代物流产业的SWOT分析 | 第45-47页 |
4.2 青岛市战略产业的选择依据、发展原则和体系架构 | 第47-49页 |
4.2.1 选择依据 | 第47页 |
4.2.2 发展原则 | 第47-48页 |
4.2.3 体系架构 | 第48-49页 |
4.3 推进青岛战略产业发展的策略取向 | 第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