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8页 |
理论探讨 | 第8-13页 |
1 历代医家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 第8页 |
2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 第8-9页 |
3 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探讨 | 第9-11页 |
·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是本病的主要病机 | 第9-11页 |
·瘀血阻滞是本病的重要病理基础 | 第11页 |
4 治则治法探讨 | 第11-13页 |
临床研究 | 第13-25页 |
1 诊断标准 | 第13-15页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3页 |
·中医辨证标准 | 第13页 |
·中医单项症状计分标准 | 第13-15页 |
2 纳入标准 | 第15页 |
3 排除标准 | 第15-16页 |
4 剔除、脱落和中止试验标准 | 第16页 |
5 疗效评定标准 | 第16-17页 |
·降压疗效评定标准 | 第16页 |
·症状疗效标准 | 第16-17页 |
6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试验分组方法 | 第17页 |
·治疗方法 | 第17-18页 |
·观测指标及方法 | 第18-19页 |
7 临床资料 | 第19-21页 |
·性别 | 第19页 |
·年龄 | 第19页 |
·病程 | 第19-20页 |
·血压水平 | 第20页 |
·两组治疗前症状阳性率及轻重程度情况比较 | 第20-21页 |
8 结果分析 | 第21-25页 |
·血压 | 第21-22页 |
·降压疗效的比较 | 第21页 |
·两组治疗后不同时间收缩压降低幅度 | 第21-22页 |
·两组治疗后不同时间舒张压降低幅度 | 第22页 |
·治疗组降压疗效与高血压病分级关系 | 第22页 |
·临床症状 | 第22-23页 |
·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比较 | 第23-24页 |
·血脂、血糖比较 | 第24页 |
·不良反应 | 第24-25页 |
方药研究 | 第25-33页 |
1 熟地的临床应用与药理研究 | 第25-26页 |
2 白芍的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 | 第26页 |
3 钩藤的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 | 第26-28页 |
4 决明子的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 | 第28-29页 |
5 丹参的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 | 第29-31页 |
6 川芎的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 | 第31-32页 |
7 方剂配伍 | 第32-33页 |
·方药组成 | 第32页 |
·方药制备 | 第32页 |
·功效 | 第32页 |
·方解 | 第32-33页 |
实验研究 | 第33-38页 |
实验一 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的影响 | 第33-36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3-34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4-36页 |
实验二 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血管紧张素Ⅱ含量的影响 | 第36-38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7-38页 |
讨论 | 第38-41页 |
1 对SHR 血压的影响 | 第38页 |
2 对血脂血糖的影响 | 第38页 |
3 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第38-39页 |
4 对内皮素、一氧化氮及其比值的影响 | 第39-40页 |
5 对血浆血管紧张素Ⅱ的影响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详细摘要 | 第45-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