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基于生态足迹的山西省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摘要第1-13页
1 绪论第13-14页
   ·问题的提出第13页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3-14页
2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4-37页
   ·可持续发展第14-21页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演化第14-16页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第16-17页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第17-20页
     ·我国部分学者给出的可持续发展定义及内涵第20-21页
   ·区域可持续发展第21-24页
     ·从区域发展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演变第21-22页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第22-23页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第23页
     ·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发展理论的比较第23页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第23-24页
   ·生态足迹模型第24-37页
     ·生态足迹模型产生的背景第24-25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25-28页
     ·国外研究动态、趋势第28-33页
     ·国内研究动态第33-37页
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第37-40页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37页
   ·论文研究的思路及技术路线第37-40页
4 生态足迹模型评介第40-54页
   ·生态足迹的相关概念及其内涵第40-43页
     ·生态足迹的概念及其内涵第40页
     ·生态足迹的相关概念及其内涵第40-43页
   ·生态足迹分析的基本思路第43-44页
     ·生态足迹分析的总思路第43-44页
     ·生态足迹分析的基本思路第44页
   ·生态足迹模型第44-47页
     ·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第44-45页
     ·生态足迹的一般计算方法与计算步骤第45-47页
     ·生态足迹多样性的计算第47页
     ·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能力第47页
   ·生态足迹模型计算方法分析第47-49页
     ·生态足迹的计算分析第47-49页
     ·生态承载力的计算分析第49页
   ·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在实际运用中的几点说明第49-51页
     ·数据的来源第49-50页
     ·消费产品的种类和折算后对应的土地类型第50页
     ·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第50-51页
     ·贸易调整计算第51页
   ·生态足迹模型评价第51-54页
     ·模型的优点第52页
     ·模型的不足之处第52-53页
     ·应用研究的综合评价第53-54页
5 研究区域背景分析第54-81页
   ·山西省自然条件概况第54-56页
     ·地形地貌第54-55页
     ·气候第55-56页
     ·水文第56页
     ·土壤植被第56页
   ·山西省部分资源概况第56-58页
     ·土地资源第56-57页
     ·矿产资源第57-58页
     ·水资源第58页
   ·山西省2001年社会经济概况第58-64页
     ·国民经济概况第58页
     ·工业第58-59页
     ·农业第59-61页
     ·能源第61-62页
     ·交通第62页
     ·国内外贸易第62-63页
     ·城乡居民生活第63-64页
   ·1952~2001年期间山西省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第64-67页
     ·耕地数量分析第64-66页
     ·结构分析第66-67页
     ·质量分析第67页
   ·山西省1952~2001年的发展分析第67-81页
     ·人口数量变化分析及趋势预测第67-69页
     ·国内生产总值(GDP)变化分析第69-72页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状况分析第72-74页
     ·主要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分析第74-78页
     ·水资源利用分析第78-81页
6 山西省1978~2001年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计算第81-90页
   ·基础数据的来源第81页
   ·数据的处理与计算方法第81-83页
     ·消费项目的划分第81页
     ·数据的处理方法第81-82页
     ·计算方法第82-83页
   ·山西省1978~2001历年生态足迹计算第83-88页
     ·2001年山西省生态足迹计算第83页
     ·山西省1978~2001历年生态足迹计算第83页
     ·万元GDP生态足迹计算第83页
     ·生态足迹多样性与发展能力计算第83-88页
   ·山西省1978~2001历年生态承载力计算第88-90页
     ·各种生态生产性土地的生态承载力计算第88-89页
     ·1978~2001历年生态承载力汇总计算第89-90页
7 结果与分析第90-98页
   ·山西省1978~2001历年生态足迹计算结果分析第90-96页
     ·生态足迹需求分析第90-91页
     ·生态足迹供给(生态承载力)分析第91-93页
     ·生态赤字分析第93-96页
   ·万元GDP的生态足迹结果分析第96-97页
   ·生态足迹多样性分析第97页
   ·山西省发展能力分析第97页
   ·小结第97-98页
8 政策建议第98-99页
   ·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第98页
   ·注重技术水平的提高第98页
   ·注重政策导向作用第98页
   ·注重产业结构调整第98-99页
9 结语第99-101页
   ·结论第99页
     ·生态足迹需求方面第99页
     ·生态承载力方面第99页
     ·发展状态方面第99页
   ·值得讨论之处第99-100页
   ·本文的不足之处第100-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5页
英文摘要第105-107页
致谢第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印度教的嬗变与印度政治近代化
下一篇:试评“多米诺骨牌”理论及其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