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5页 |
1.1 纳米科技与纳米材料 | 第10-11页 |
1.2 纳米洋葱状富勒烯的形貌和结构 | 第11-14页 |
1.2.1 纳米洋葱状富勒烯的发现及其形貌 | 第11-14页 |
1.2.2 纳米洋葱状富勒烯的结构模型 | 第14页 |
1.3 纳米洋葱状富勒烯的制备 | 第14-23页 |
1.3.1 电弧放电法 | 第15-18页 |
1.3.2 电子束辐照法 | 第18-19页 |
1.3.3 机械球磨法 | 第19-20页 |
1.3.4 碳离子注入法 | 第20页 |
1.3.5 射频等离子体法 | 第20-21页 |
1.3.6 化学气相沉积法 | 第21-22页 |
1.3.7 其它方法 | 第22-23页 |
1.4 纳米洋葱状富勒烯的提纯 | 第23页 |
1.5 纳米洋葱状富勒烯的生长机理 | 第23-24页 |
1.6 纳米洋葱状富勒烯复合功能化 | 第24-26页 |
1.7 纳米洋葱状富勒烯及其复合物的结构表征 | 第26-29页 |
1.7.1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26-27页 |
1.7.2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27页 |
1.7.3 原子力显微镜 | 第27-28页 |
1.7.4 X-射线衍射 | 第28页 |
1.7.5 拉曼散射 | 第28-29页 |
1.8 纳米洋葱状富勒烯及其复合物的性能 | 第29-31页 |
1.9 应用预测 | 第31-32页 |
1.10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32-35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5-41页 |
2.1 实验原理 | 第35-36页 |
2.2 实验设备 | 第36-37页 |
2.3 实验原料 | 第37-38页 |
2.4 实验步骤 | 第38-40页 |
2.4.1 开机过程 | 第38-39页 |
2.4.2 关机过程 | 第39页 |
2.4.3 样品收集 | 第39-40页 |
2.5 分析和测试方法 | 第40-41页 |
2.5.1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40页 |
2.5.2 X-射线衍射 | 第40-41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 第41-59页 |
3.1 射频等离子体压力对纳米洋葱状富勒烯制备的影响 | 第42-44页 |
3.1.1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42-43页 |
3.1.2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43页 |
3.1.3 小结 | 第43-44页 |
3.2 加石墨对煤基纳米洋葱状富勒烯制备的影响 | 第44-50页 |
3.2.1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44-46页 |
3.2.2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46-49页 |
3.2.3 小结 | 第49-50页 |
3.3 加入纳米金属微粒对煤基纳米洋葱状富勒烯制备的影响 | 第50-53页 |
3.3.1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50-51页 |
3.3.2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51-53页 |
3.3.3 小结 | 第53页 |
3.4 煤种对煤基纳米洋葱状富勒烯制备的影响 | 第53-55页 |
3.4.1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53-54页 |
3.4.2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54-55页 |
3.4.3 小结 | 第55页 |
3.5 其它纳米碳材料的制备 | 第55-56页 |
3.6 煤基纳米洋葱状富勒烯的生成机理探讨 | 第56-59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设想 | 第59-61页 |
4.1 结论 | 第59-60页 |
4.2 设想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