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2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25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20页 |
·文献综述 | 第20-22页 |
·研究的内容与逻辑框架 | 第22-25页 |
第二章 中小企业的界定 | 第25-38页 |
·各国界定中小企业的标准 | 第25-30页 |
·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 第30-33页 |
·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和发展历程 | 第33-36页 |
·中小企业的基本特点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38-50页 |
·中小企业存在理论 | 第38-41页 |
·经济进化论 | 第38-39页 |
·不完全市场论 | 第39页 |
·规模经济论 | 第39-40页 |
·产业分工论 | 第40页 |
·生产力本位论 | 第40-41页 |
·中小企业发展理论概述 | 第41-43页 |
·产业组织论 | 第41页 |
·交易费用论 | 第41-42页 |
·竞争优势论 | 第42页 |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 | 第42-43页 |
·中小企业成长阶段模型模型 | 第43-49页 |
·斯坦梅茨的四阶段模型 | 第43-44页 |
·葛雷纳的企业成长模型 | 第44-46页 |
·邱吉尔和刘易斯的五阶段模型 | 第46-47页 |
·爱迪思的十阶段模型 | 第47-48页 |
·弗莱姆兹的七阶段理论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中小企业生存基础的模糊综合评价 | 第50-62页 |
·中小企业生存基础评价的意义 | 第50页 |
·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 第50-52页 |
·模糊状态指标的定量化描述 | 第52-56页 |
·模糊状态的综合评价算法 | 第56-60页 |
·权重系数的确定 | 第56-59页 |
·模糊综合评价算法 | 第59-60页 |
·应用案例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中小企业生存基础与经营业绩的模糊关联分析 | 第62-68页 |
·小企业经营业绩指标体系及其评分标准 | 第62-63页 |
·模糊关联分析模型 | 第63-65页 |
·模型的时变参数辨识算法 | 第65-66页 |
·时变参数估计算法 | 第65-66页 |
·时变参数的预报算法 | 第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六章 中小企业的核心能力战略 | 第68-78页 |
·核心能力的内涵和特征 | 第68-70页 |
·核心能力的内涵 | 第68-69页 |
·企业核心能力的特征 | 第69-70页 |
·影响中小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主要因素 | 第70-71页 |
·中小企业核心能力的管理 | 第71-72页 |
·中小企业的核心能力的识别 | 第72-74页 |
·中小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方法 | 第74-77页 |
·自我积累 | 第74页 |
·创新 | 第74-75页 |
·企业扩张 | 第75页 |
·知识联盟 | 第75-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七章 中小企业的创新战略 | 第78-91页 |
·中小企业创新理论的发展 | 第78-81页 |
·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的创新研究 | 第78-79页 |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 第79页 |
·技术创新经济学派 | 第79-80页 |
·制度创新学派 | 第80-81页 |
·中小企业创新类型及其特征分析 | 第81-85页 |
·小企业创新类型 | 第82页 |
·特征因子分析 | 第82-85页 |
·中小企业创新类型的模糊识别模型 | 第85-90页 |
·模糊模式识别简介 | 第85-86页 |
·建立相应的隶属函数 | 第86页 |
·模糊识别判决 | 第86-88页 |
·应用实例 | 第88-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八章 中小企业的集群战略 | 第91-106页 |
·中小企业集群的经典理论 | 第91-93页 |
·外部经济理论 | 第91页 |
·集聚经济理论 | 第91-92页 |
·新竞争经济理论 | 第92-93页 |
·中小企业集群的基本概念 | 第93-94页 |
·中小企业集群的基本分类 | 第94-100页 |
·“市场型”小企业集群 | 第94页 |
·“中卫型”或称“椎型”小企业集群 | 第94-98页 |
·混合网络形式小企业集群 | 第98-100页 |
·中小企业集群的典型案例分析 | 第100-102页 |
·浙江克隆“第三意大利” | 第100-101页 |
·资源小省如何变成市场大省 | 第101-102页 |
·中小企业集群机制研究 | 第102-105页 |
·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分析 | 第102-104页 |
·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一般特征 | 第104-105页 |
·发展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对策 | 第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九章 中小企业的与大企业的共生战略 | 第106-128页 |
·中小企业与外界的共生理论与分析 | 第106-113页 |
·共生理论的基本概念 | 第106-107页 |
·共生单元的特征指标 | 第107-111页 |
·共生模式的分类 | 第111-113页 |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共生机制 | 第113-116页 |
·共生模式形成的基本原理 | 第113-115页 |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共生状态与机制 | 第115-116页 |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关系的分析 | 第116-120页 |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关系的定量分析 | 第116-118页 |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共生模式比较 | 第118-120页 |
·我国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共生模式的优化 | 第120-127页 |
·影响企业选择共生模式的因素 | 第120-123页 |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共生模式的目标——以对称互惠的连续共生模式为主体 | 第123页 |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模式的问题分析 | 第123-125页 |
·优化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模式的措施 | 第125-126页 |
·中小企业的共生战略 | 第126-127页 |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第十章 中小企业与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模式 | 第128-141页 |
·多级双向控制模型体系结构 | 第128-129页 |
·中小企业经济分析模型 | 第129-135页 |
·经济发展协调预测模型 | 第129-133页 |
·投入产出分析模型 | 第133-135页 |
·中小企业环境分析模型 | 第135-136页 |
·大气扩散分析模型 | 第135页 |
·水质分析模型 | 第135-136页 |
·中小企业环境—经济双向协调控制模型 | 第136-137页 |
·中小企业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指数模型 | 第137-140页 |
·子系统内协调发展指数的测算方法 | 第138-139页 |
·环境—经济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指数的测算方法 | 第139-140页 |
·本章小结 | 第140-141页 |
第十一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41-144页 |
·全文主要工作总结 | 第141-142页 |
·全文主要创新工作 | 第142-143页 |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143-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6页 |
附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 | 第156-161页 |
附录二 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公报 | 第161-171页 |
博士论文期间发表的论著 | 第171-172页 |
致谢 | 第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