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38页 |
| ·己内酰胺概况 | 第10-12页 |
| ·己内酰胺生产废水的可生物降解性 | 第10-11页 |
| ·传统活性污泥法的局限 | 第11-12页 |
| ·膜技术 | 第12-15页 |
| ·膜技术概况 | 第12-13页 |
| ·膜过程及应用 | 第13-14页 |
| ·膜技术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 ·膜生物反应器的基木概念及其发展 | 第15-30页 |
| ·膜生物反应器的组成和特点 | 第17-21页 |
| ·膜生物反应器工艺特点 | 第21-22页 |
| ·膜生物反应器的研究现状 | 第22-30页 |
| ·膜污染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30-33页 |
| ·膜污染的概念 | 第30页 |
| ·膜污染的影响因素 | 第30-32页 |
| ·膜污染的控制方法 | 第32-33页 |
| ·生物脱氮的基本原理 | 第33-36页 |
| ·生物脱氮的基本原理 | 第33-35页 |
| ·生物脱氮的影响因素 | 第35-36页 |
|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36-38页 |
| ·研究内容 | 第36-37页 |
| ·研究意义 | 第37-38页 |
| 第二章 试验装置及试验内容 | 第38-45页 |
| ·试验装置 | 第38-39页 |
| ·试验的主要设备 | 第39-40页 |
| ·试验分析项目及方法 | 第40页 |
| ·实验的启动 | 第40-43页 |
| ·污泥的培养 | 第40-42页 |
| ·系统的试运行 | 第42-43页 |
| ·试验内容 | 第43-45页 |
| 第三章 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与传统活性污泥法处理己内酰胺废水比较 | 第45-59页 |
| ·不同污泥负荷对出水水质的影响 | 第45-48页 |
| ·MBR与CAS硝化速率、反硝化速率的比较 | 第48-50页 |
| ·污泥浓度和膜通量随时间的变化 | 第50-51页 |
| ·污泥镜检比较 | 第51-52页 |
| ·MBR系统和CAS系统产率系数Y_g与衰减系数K_d的求解 | 第52-57页 |
| ·MBR处理己内酰胺废水时的产率系数Y_g与衰减系数K_d的求解 | 第54-56页 |
| ·CAS处理己内酰胺废水时的产率系数Y_g与衰减系数K_d的求解 | 第56-57页 |
| ·本章结论 | 第57-59页 |
| 第四章 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污染物去除特性分析 | 第59-76页 |
| ·水力停留时间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9-66页 |
| ·水力停留时间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9-64页 |
| ·水力停留时间对NH_4~+-N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64-66页 |
| ·污泥龄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66-68页 |
| ·进水COD容积负荷及其影响分析 | 第68-70页 |
| ·进水硝化负荷及其影响分析 | 第70-71页 |
| ·不同回流比对出水水质的影响 | 第71-72页 |
| ·DO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72-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 第五章 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微生物特性分析 | 第76-84页 |
| ·反应器污泥活性的测定 | 第76-81页 |
| ·污泥的活性 | 第76页 |
| ·污泥活性的测定原理 | 第76-78页 |
| ·污泥活性的测定装置 | 第78-79页 |
| ·污泥活性的测定步骤 | 第79-80页 |
| ·污泥耗氧曲线与活性计算 | 第80-81页 |
| ·以VSS/SS比例表示的附着相生物的活性 | 第81-82页 |
| ·生物相观察 | 第82页 |
| ·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的混合液特性分析 | 第82-83页 |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 第六章 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膜分离特性及膜污染控制 | 第84-99页 |
| ·膜分离基本理论 | 第84-87页 |
| ·死端过滤和错流过滤 | 第84-85页 |
| ·膜的质量传递控制 | 第85-86页 |
| ·饼层的质量传递控制 | 第86-87页 |
| ·膜分离特性的影响因素 | 第87页 |
| ·不同运行条件对膜分离特性的影响 | 第87-94页 |
| ·不同水力停留时间对膜分离特性的影响 | 第88-90页 |
| ·膜阻力特性分析 | 第90-92页 |
| ·抽停时间对膜分离特性的影响 | 第92-93页 |
| ·曝气量对膜分离特性的影响 | 第93-94页 |
| ·运行过程膜污染的控制 | 第94-97页 |
| ·膜污染机理分析 | 第94-96页 |
| ·减缓膜污染的方式 | 第96-97页 |
|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建议 | 第99-102页 |
| ·主要结论 | 第99-101页 |
| ·主要建议 | 第101-10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2-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