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1页 |
第一章 软件复用技术 | 第11-22页 |
1.1 软件复用技术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12-15页 |
1.1.1 软件危机的产生 | 第12-14页 |
1.1.2 软件复用思想的提出 | 第14-15页 |
1.2 软件复用 | 第15-22页 |
1.2.1 软件复用的定义 | 第15页 |
1.2.2 软件复用的分类 | 第15-17页 |
1.2.3 软件复用技术的意义 | 第17-18页 |
1.2.4 软件复用技术研究历史和现状 | 第18-20页 |
1.2.5 软件复用技术存在的问题 | 第20-22页 |
第二章 软件开发方法综述 | 第22-28页 |
2.1 Parnas方法 | 第22页 |
2.2 面向数据结构的软件开发方法 | 第22-23页 |
2.2.1 Jackson方法 | 第22-23页 |
2.2.2 Warnier方法 | 第23页 |
2.3 结构化软件开发方法 | 第23-24页 |
2.4 问题分析法 PAM | 第24页 |
2.5 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 | 第24-26页 |
2.5.1 自底向上的归纳 | 第24-25页 |
2.5.2 自顶向下的分解 | 第25页 |
2.5.3 需求分析彻底 | 第25页 |
2.5.4 可维护性大大改善 | 第25-26页 |
2.6 可视化开发方法 | 第26-28页 |
第三章 软件构件技术 | 第28-59页 |
3.1 软件构件相关概念 | 第28-54页 |
3.1.1 构件的定义 | 第28-30页 |
3.1.2 构件的特点与类别 | 第30-32页 |
3.1.3 构件模型 | 第32-49页 |
3.1.3.1 COM/DC0M | 第33-38页 |
3.1.3.2 CORBA | 第38-41页 |
3.1.3.3 JavaBean/ EJB | 第41-46页 |
3.1.3.4 构件规范比较 | 第46-49页 |
3.1.4 软件构架 | 第49-50页 |
3.1.5 构件库 | 第50-54页 |
3.1.5.1 构件的分类 | 第50-51页 |
3.1.5.2 构件的表示和检索 | 第51-52页 |
3.1.5.3 构件的存储及组织 | 第52-53页 |
3.1.5.4 构件的演化 | 第53-54页 |
3.1.5.5 构件库标准化 | 第54页 |
3.2 软件构件相关方法和技术 | 第54-59页 |
3.2.1 领域工程 | 第55-56页 |
3.2.2 软件再工程 | 第56-57页 |
3.2.3 开放系统技术 | 第57页 |
3.2.4 CASE技术 | 第57-59页 |
第四章 基于可复用构件的软件开发 | 第59-78页 |
4.1 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含义和优点 | 第59-60页 |
4.2 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基本思路和模型 | 第60-62页 |
4.2.1 基本思路 | 第60页 |
4.2.2 生命周期模型 | 第60-62页 |
4.3 开发可复用构件 | 第62-67页 |
4.3.1 可复用构件分析和设计 | 第63-64页 |
4.3.2 构件开发设计原则 | 第64-65页 |
4.3.3 构件开发方法 | 第65-67页 |
4.4 用构件组装应用系统 | 第67-75页 |
4.4.1 构件的获取和评选 | 第68-70页 |
4.4.2 构件的组装 | 第70-74页 |
4.4.3 系统的测试 | 第74页 |
4.4.4 系统的维护 | 第74-75页 |
4.5 基于构件软件开发方法与传统开发方法比较 | 第75-78页 |
第五章 基于可复用软构件的软件开发在 MIS中的应用模型 | 第78-90页 |
5.1 管理信息系统简介 | 第78-79页 |
5.2 应用开发模型 | 第79-83页 |
5.3 应用事例 | 第83-90页 |
5.3.1 制造企业 MIS开发模型 | 第83-84页 |
5.3.2 系统分析与设计 | 第84-86页 |
5.3.3 报表打印构件(Report构件)示例 | 第86-89页 |
5.3.3.1 说明 | 第86页 |
5.3.3.2 接口描述 | 第86-89页 |
5.3.4 系统开发总结 | 第89-90页 |
结束语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8页 |
附录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