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第一章 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简介 | 第7-17页 |
1.1 引言 | 第7-8页 |
1.2 面向对象数据库发展现状 | 第8-10页 |
1.3 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的应用领域 | 第10-13页 |
1.3.1 地理信息系统(GIS) | 第10-11页 |
1.3.2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 第11页 |
1.3.3 Internet数据库 | 第11-12页 |
1.3.4 产品数据管理(Product Data Management,PDM) | 第12-13页 |
1.3.5 移动数据库 | 第13页 |
1.4 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的最新发展 | 第13-15页 |
1.4.1 XML与OODB的结合 | 第13-14页 |
1.4.2 统一数据架构 | 第14-15页 |
1.5 面向对象数据库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1.6 结论 | 第16-17页 |
第二章 ONET的发展与技术特点 | 第17-23页 |
2.1 概述 | 第17页 |
2.2 ONET简介 | 第17页 |
2.3 ONET的技术发展 | 第17-23页 |
2.3.1 体系结构 | 第17-18页 |
2.3.2 被动事务和高效I/O | 第18-19页 |
2.3.3 故障恢复策略 | 第19-20页 |
2.3.4 ODMG标准 | 第20-21页 |
2.3.5 对象组件技术 | 第21-22页 |
2.3.6 异构系统事务支持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数据库并发控制算法 | 第23-31页 |
3.1 并发控制概述 | 第23-25页 |
3.1.1 事务 | 第23页 |
3.1.2 事务并发执行的问题 | 第23-24页 |
3.1.3 并发控制方法 | 第24-25页 |
3.2 加锁并发控制 | 第25-26页 |
3.2.1 三级封锁协议 | 第25-26页 |
3.2.2 可串行性与二阶段加锁协议 | 第26页 |
3.3 客户/服务器环境下加锁协议的各个变种 | 第26-30页 |
3.3.1 C/S架构对并发控制的影响 | 第27页 |
3.3.2 数据缓冲 | 第27-29页 |
3.3.2.1 问题描述 | 第27-28页 |
3.3.2.2 一致性算法 | 第28-29页 |
3.3.3 锁缓冲 | 第29-30页 |
3.3.3.1 单纯数据缓冲的不足 | 第29页 |
3.3.3.2 基本锁缓冲算法 | 第29-30页 |
3.3.3.3 自适应复合粒度锁缓冲算法 | 第30页 |
3.4 ONET并发控制的发展 | 第30-31页 |
第四章 自适应锁缓冲算法的分析和改进 | 第31-40页 |
4.1 概述 | 第31页 |
4.2 原理和并发控制层次 | 第31-33页 |
4.3 锁粒度的升级 | 第33-38页 |
4.3.1 缓冲锁和事实锁 | 第33-34页 |
4.3.2 粒度和分布 | 第34-36页 |
4.3.2.1 多粒度缓冲锁 | 第34-35页 |
4.3.2.2 最小粒度事实锁 | 第35-36页 |
4.3.3 锁粒度升级机制 | 第36-38页 |
4.3.3.1 锁的开销 | 第36-37页 |
4.3.3.2 锁粒度升级 | 第37-38页 |
4.4 页面合并算法的改进 | 第38-40页 |
4.4.1 问题由来 | 第38页 |
4.4.2 现有解决方法 | 第38页 |
4.4.3 新算法 | 第38-40页 |
第五章 自适应锁缓冲算法在ONET上的实现 | 第40-57页 |
5.1 概述 | 第40页 |
5.2 对象页面服务器体系 | 第40-43页 |
5.2.1 传统服务器体系 | 第40-41页 |
5.2.2 对象—页面服用器体系 | 第41-43页 |
5.3 自适应锁缓冲算法实现 | 第43-57页 |
5.3.1 概述 | 第43-44页 |
5.3.2 数据结构 | 第44-47页 |
5.3.2.1 缓冲锁表 | 第44-45页 |
5.3.2.2 事实锁表 | 第45-47页 |
5.3.3 申请读锁 | 第47-51页 |
5.3.3.1 客户端的工作 | 第47-49页 |
5.3.3.2 服务端的工作 | 第49-50页 |
5.3.3.3 页面缓冲写锁的回收 | 第50-51页 |
5.3.4 申请写锁 | 第51-53页 |
5.3.4.1 客户端的工作 | 第51页 |
5.3.4.2 服务端的工作 | 第51-52页 |
5.3.4.3 对象缓冲读锁的回收 | 第52-53页 |
5.3.5 锁粒度升级 | 第53-55页 |
5.3.5.1 客户端锁粒度升级 | 第53-54页 |
5.3.5.2 服务端锁粒度升级 | 第54-55页 |
5.3.6 小结 | 第55-57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