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

中国特有小型猪内源性反转录病毒的检测与全基因克隆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插图与附表清单第8-10页
英文缩略词表第10-12页
目录第12-16页
第一章 前言第16-20页
第二章 中国特有小型猪内源性反转录病毒存在状况的调查第20-30页
 摘要第20页
 Abstract第20-2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1-23页
  1.1 材料第21-22页
   1.1.1 检测样品第21页
   1.1.2 工具酶和试剂第21-22页
   1.1.3 主要仪器第22页
   1.1.4 主要溶液配制第22页
  1.2 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分离第22页
  1.3 PBL DNA的制备第22页
  1.4 PBL RNA的制备第22-23页
  1.5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第23页
  1.6 PCR扩增与分析第23页
  1.7 RT-PCR反应与分析第23页
 2 结果第23-27页
  2.1 中国小型猪基因组中 PERV亚型存在的检测第23-25页
  2.2 PERV编码基因存在的检测第25-26页
  2.3 PERV亚型表达的检测第26-27页
  2.4 PERV编码基因的表达的检测第27页
 3 讨论第27-28页
 4 小结第28-30页
第三章 猪内源性反转录病毒感染 HEK293细胞模型的建立第30-36页
 摘要第30页
 ABSTRACT第3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0-32页
  1.1 材料第30-31页
  1.2 选择性培养基第31页
  1.3 G418~R293细胞的准备第31页
  1.4 细胞的共培养第31页
  1.5 G418压力筛选第31页
  1.6 细胞基因组 DNA和总 RNA的制备第31页
  1.7 感染细胞的鉴定第31-32页
   1.7.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第31页
   1.7.2 PCR鉴定第31-32页
   1.7.3 RT-PCR鉴定第32页
 2 结果第32-34页
  2.1 共培养细胞压力筛选结果第32页
  2.2 共培养体系中筛除猪源细胞的 PCR鉴定结果第32页
  2.3 HEK293细胞感染 PERV的 PCR鉴定第32-33页
  2.4 HEK293细胞感染 PERV的 RT-PCR鉴定第33-34页
 3 讨论第34-35页
 4 小结第35-36页
第四章 猪内源性反转录病毒全序列测定与功能分析第36-70页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36-3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7-43页
  1.1 病毒来源材料第37页
  1.2 质粒和菌株第37页
  1.3 工具酶及主要试剂第37页
  1.4 参考毒株第37页
  1.5 主要溶液配制第37-38页
  1.6 引物设计第38-39页
  1.7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39页
  1.8 总 RNA的制备第39页
  1.9 MRNA的纯化第39-40页
  1.10 cDNA的合成第40页
  1.11 PCR及套式 PCR扩增第40-41页
  1.12 RERV-WZS株非编码区的扩增第41-42页
   1.12.1 5'UTR的扩增第41-42页
   1.12.2 3'UTR的扩增第42页
  1.13 目的片段的纯化、回收第42页
  1.14 PCR产物克隆与鉴定第42-43页
  1.15 克隆质粒测序与拼接第43页
  1.16 序列的比较与功能分析第43页
 2 结果第43-63页
  2.1 外周血淋巴细胞总 RNA的提取第43-44页
  2.2 RT-PCR及克隆结果第44-46页
  2.3 测序结果第46-52页
  2.4 293-PERV-WZS与 PERV-BM毒株全序列测定第52页
  2.5 序列分析第52-63页
   2.5.1 全基因组序列同源性分析第53-54页
   2.5.2 PERV-WZS非编码区分析第54-56页
    2.5.2.1 5'UTR区的分析第54-56页
    2.5.2.2 3'UTR区的分析第56页
   2.5.3 PERV-WZS编码区分析第56-62页
    2.5.3.1 ENV基因的分析第56-62页
    2.5.3.2 GAG、POL基因的分析第62页
   2.5.4 嗜人 PERV与猪源 PERV的比较第62-63页
   2.5.5 PERV-WZS株与 PERV-BM株的比较第63页
 3 讨论第63-68页
  3.1 关于 PCR反应条件与基因的扩增第63-64页
  3.2 关于基因组序列分析第64页
  3.3 关于非编码区的结构与功能分析第64-66页
  3.4 关于编码区的结构与功能分析第66-67页
  3.5 关于 PERV不同毒株的分析第67-68页
 4 小结第68-70页
第五章 PERV-WZS株全长cDNA克隆的构建第70-79页
 摘要第70页
 Abstract第70-7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1-74页
  1.1 材料第71页
   1.1.1 病毒来源第71页
   1.1.2 质粒和菌株第71页
   1.1.3 工具酶及主要试剂第71页
   1.1.4 主要溶液配制及仪器设备第71页
  1.2 方法第71-74页
   1.2.1 引物设计第71-72页
   1.2.2 外周血白细胞的制备及总 RNA的提取第72页
   1.2.3 RT-PCR第72-73页
   1.2.4 PCR产物的克隆第73页
   1.2.5 全长cDNA的连接第73-74页
 2 结果第74-77页
  2.1 cDNA合成及 RT-PCR结果第74-75页
  2.2 PCR产物的克隆、鉴定及全长cDNA的连接第75页
  2.3 全长cDNA克隆的鉴定第75-77页
   2.3.1 外源序列的插入情况的鉴定第75-76页
   2.3.2 全长cDNA克隆的鉴定第76页
   2.3.3 全长cDNA克隆稳定性鉴定第76-77页
 3 讨论第77-78页
  3.1 关于病毒全长cDNA克隆的构建策略第77页
  3.2 关于 PCR扩增及全长cDNA克隆的鉴定第77页
  3.3 关于病毒全长cDNA克隆的稳定性第77-78页
  3.4 关于反向遗传学操作技术第78页
 4 小结第78-79页
结论第79-80页
文献综述第80-91页
 1 PERV分子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第80-86页
  1.1 PERV的生活周期简介第80页
  1.2 PERV的形态学特征第80-81页
  1.3 PERV的基因组结构及功能第81-83页
  1.4 PERV基因组编码的蛋白质及功能第83-86页
   1.4.1 核心蛋白(Gag)第83-84页
   1.4.2 酶蛋白(Pol)第84-85页
   1.4.3 囊膜蛋白(Env)第85-86页
 2 PERV的感染性与异种移植的安全性第86-89页
 3 PERV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第89-91页
  3.1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第89页
  3.2 血清学诊断试验第89页
  3.3 单克隆抗体技术第89-90页
  3.4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第90-91页
参考文献第91-112页
致谢第112-113页
作者简介第113-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社区居民自治
下一篇:黄山风景名胜区战略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