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2页 |
图表目录 | 第12-18页 |
1 绪论 | 第18-28页 |
1.1 研究的缘起 | 第18-19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9-2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9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9-23页 |
1.2.3 实践意义 | 第23页 |
1.3 研究的内容与目的 | 第23-2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3.2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1.4 研究的过程及方法 | 第24-26页 |
1.4.1 研究过程 | 第2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26-28页 |
2 山地住区形态多元化发展设计概论 | 第28-46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28-32页 |
2.1.1 山地·山地住区 | 第28-29页 |
2.1.2 山地住区形态 | 第29-30页 |
2.1.3 山地住区形态构成元素 | 第30-32页 |
2.2 山地住区形态设计的影响因素 | 第32-37页 |
2.2.1 自然因素 | 第32-34页 |
2.2.2 人文因素 | 第34-36页 |
2.2.3 发展因素 | 第36-37页 |
2.3 现状山地住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37-41页 |
2.3.1 自然“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 第37-39页 |
2.3.2 空间“形态特色”缺失问题 | 第39-40页 |
2.3.3 环境“人性场所”淡漠问题 | 第40-41页 |
2.4 山地住区形态多元化设计原则 | 第41-44页 |
2.4.1 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指导思想 | 第42页 |
2.4.2 “因地制宜”结合山地地形的生态原则 | 第42页 |
2.4.3 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展现和保护自然景观原则 | 第42-43页 |
2.4.4 符合社会和城市发展方向原则 | 第43页 |
2.4.5 与周边环境谐调共生原则 | 第43页 |
2.4.6 “个性”与“共性”并重的原则 | 第43-44页 |
2.4.7 形态规划的“弹性”与“超前性”原则 | 第44页 |
2.5 小结 | 第44-46页 |
3 山地住区形态多元化设计理论探讨 | 第46-74页 |
3.1 住区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演变 | 第46-54页 |
3.1.1 西方国家住区演进的理论与实践 | 第46-51页 |
3.1.2 我国住区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演变 | 第51-54页 |
3.1.3 小结 | 第54页 |
3.2 生态观——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山地住区形态 | 第54-60页 |
3.2.1 自然生态观 | 第54页 |
3.2.2 人文生态观 | 第54-55页 |
3.2.3 设计中的运用 | 第55-60页 |
3.3 视觉美学观——营建赏心悦目的山地住区形态 | 第60-64页 |
3.3.1 审美的需要 | 第60页 |
3.3.2 视觉美的现代价值 | 第60-61页 |
3.3.3 山地视觉特性分析 | 第61-63页 |
3.3.4 设计中的运用 | 第63-64页 |
3.4 行为心理观——构筑舒适优美的山地住区形态 | 第64-69页 |
3.4.1 现代家庭结构与生活方式的特点 | 第65-66页 |
3.4.2 现代居住行为心理总体特征 | 第66页 |
3.4.3 山地居住的价值及其对人行为心理的影响 | 第66-67页 |
3.4.4 设计中应注重的内容 | 第67-69页 |
3.5 技艺观——技艺结合的山地住区形态 | 第69-72页 |
3.5.1 技术的支撑性与艺术的不可获缺性 | 第69-70页 |
3.5.2 技艺结合的山地住区设计 | 第70-72页 |
3.6 小结 | 第72-74页 |
4 山地住区形态多元化设计方法探析 | 第74-128页 |
4.1 山地住区意向 | 第74-77页 |
4.1.1 山地住区塑造城市特色、体现山地形象美 | 第74-75页 |
4.1.2 山地住区形态特征意向 | 第75-77页 |
4.2 山地住区平面形态多元化布局——空间多元化 | 第77-104页 |
4.2.1 结构模式与平面总体布局形态 | 第78-85页 |
4.2.2 组群空间形态的多元化营造 | 第85-94页 |
4.2.3 道路结构与平面布局形态 | 第94-100页 |
4.2.4 绿化场地空间多元化建构 | 第100-103页 |
4.2.5 综述 | 第103-104页 |
4.3 山地住区立面形态多元化——多元层次化 | 第104-114页 |
4.3.1 立面形态构成分析 | 第104-105页 |
4.3.2 立面形态多元化构筑之一——住宅立面形式的多元化处理 | 第105-107页 |
4.3.3 立面形态多元化构筑之二——立面组合形态的多样化手法 | 第107-111页 |
4.3.4 立面形态多元化构筑之三——立面色彩与质感构筑 | 第111-112页 |
4.3.5 立面形态多元化构筑之四——“特殊”立面构筑 | 第112-114页 |
4.4 山地住区剖面形态多元化构筑——多元立体化 | 第114-124页 |
4.4.1 建筑接地形态的多元化设计 | 第114-115页 |
4.4.2 接地空间的多途径利用 | 第115-117页 |
4.4.3 剖面空间形态的多元化构筑 | 第117-120页 |
4.4.4 外部次级空间的多元化塑造 | 第120-124页 |
4.5 小结 | 第124-128页 |
5 设计实践与思考 | 第128-154页 |
5.1 贵州·遵义——遵义世纪花城山地住区规划设计 | 第128-136页 |
5.1.1 设计背景 | 第128页 |
5.1.2 设计分析 | 第128-129页 |
5.1.3 规划应解决的问题及难点 | 第129-130页 |
5.1.4 规划设计中的对策 | 第130-132页 |
5.1.5 部分设计图纸内容 | 第132-136页 |
5.2 四川·成都——成都市龙泉驿国际名称B组团规划设计 | 第136-148页 |
5.2.1 设计背景 | 第136页 |
5.2.2 设计分析 | 第136-137页 |
5.2.3 规划应解决的问题及难点 | 第137-138页 |
5.2.4 规划设计中的对策 | 第138-141页 |
5.2.5 部分设计图纸内容 | 第141-148页 |
5.3 对山地住区开发建设与规划设计的思考 | 第148-154页 |
5.3.1 对开发建设强度的思考 | 第148-150页 |
5.3.2 对工程技术保障的思考 | 第150-151页 |
5.3.3 对住区特色建设的思考 | 第151-154页 |
6 结语 | 第154-156页 |
致谢 | 第156-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64页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目录 | 第164-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