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序言 | 第7-8页 |
1、我国的保险监管制度和现实状况 | 第8-13页 |
1.1 保险监管的涵义 | 第8-9页 |
1.1.1 从保险合同的特殊性看保险监管的涵义 | 第8页 |
1.1.2 从保险经营的特殊性看保险监管的涵义 | 第8-9页 |
1.2 我国保险监管制度及其现实状况 | 第9-13页 |
1.2.1 保险监管的立法 | 第9-10页 |
1.2.2 保险监管机构的变动 | 第10-13页 |
2、我国现行保险监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3-19页 |
2.1 严格保险监管的“门槛”所带来的弊端 | 第13-15页 |
2.1.1 市场要素不能通畅流动 | 第13-14页 |
2.1.2 保险定价缺乏灵活机动性 | 第14-15页 |
2.2 我国保险法律监管面临的立法技术问题 | 第15-17页 |
2.2.1 应对入世的法制改变 | 第15页 |
2.2.2 目前在立法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 第15-17页 |
2.3 金融监管部门合作不力 | 第17-19页 |
2.3.1 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协调不够 | 第17-18页 |
2.3.2 保监会与国家财税部门的合作不充分 | 第18-19页 |
3、国际保险监管的主要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 第19-27页 |
3.1 国际保险监管的主要模式 | 第19-21页 |
3.1.1 双重监管的美国模式 | 第19-20页 |
3.1.2 高度自律的英国模式 | 第20-21页 |
3.1.3 行政色彩浓厚的日本模式 | 第21页 |
3.2 我国保险监管模式的选择 | 第21-22页 |
3.3 我国与部分发达国家、地区的保险监管制度的比较 | 第22-24页 |
3.4 国际保险监管的发展趋势 | 第24-25页 |
3.4.1 混业监管体制将全面取代分业监管体制 | 第24页 |
3.4.2 偿付能力监管日益成为监管工作的核心 | 第24页 |
3.4.3 保险信息公开披露制度日臻成熟 | 第24-25页 |
3.4.4 产品监管的市场化趋向明显 | 第25页 |
3.5 我国加入WTO对保险市场的影响 | 第25-27页 |
4、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中国保险监管体系 | 第27-38页 |
4.1 构建我国的保险法制体系 | 第27-31页 |
4.1.1 中国保险法制应有立法技术上的准备 | 第27-28页 |
4.1.2 构建我国保险法制体系的基本框架 | 第28-30页 |
4.1.3 完善监管的立法和执法程序 | 第30-31页 |
4.2 构建我国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险监督体制 | 第31-35页 |
4.2.1 我国保险监督的最高层次——政府监管机构的监督 | 第31-32页 |
4.2.2 我国保险监督的第二个层次——保险同业公会的辅助监管 | 第32-33页 |
4.2.3 我国保险监督的第三个层次——保险公司内部管理行为 | 第33-34页 |
4.2.4 我国保险监督的第四个层次——社会监管力量 | 第34-35页 |
4.3 建立保险监管的交流与合作机制 | 第35-38页 |
4.3.1 加强保监会与其他金融监管机构的沟通与协调 | 第35-37页 |
4.3.2 加强保险监管机构与其他政府机构的交流与协作 | 第37页 |
4.3.3 加强与境外保险监管当局之间监管协作与信息交流 | 第37页 |
4.3.4 积极参与国际保险监督管理协会的各项活动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