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1页 |
第1章 798 艺术区的发展沿革 | 第11-27页 |
·缘起——早期画家村 | 第11-17页 |
·圆明园画家村和北京东村 | 第11-12页 |
·早期画家村的启示 | 第12-15页 |
·作为异托邦的画家村 | 第15-17页 |
·798 艺术区的兴起 | 第17-24页 |
·798 艺术区兴起的时空背景 | 第17-20页 |
·798 艺术区艺术家的进驻与退出 | 第20-23页 |
·798 艺术区画廊与艺术机构业态 | 第23-24页 |
·政府政策对798 艺术区的影响 | 第24-27页 |
第2章 无墙美术馆——798 艺术区的特质 | 第27-36页 |
·实验性 | 第27-29页 |
·开放性 | 第29-32页 |
·艺术家创作的开放性 | 第29-31页 |
·开放性使艺术与公众得以建立联系 | 第31-32页 |
·画廊与艺术机构的特质 | 第32-36页 |
·不同于国家美术馆的展示平台 | 第32-33页 |
·不同于体制内的艺术媒体 | 第33-34页 |
·其他入驻者 | 第34-36页 |
第3章 798 艺术区与公众关系的考察 | 第36-47页 |
·艺术区的公共性 | 第36-40页 |
·艺术创作的公共性 | 第36-38页 |
·艺术展览的公共性 | 第38-40页 |
·艺术普及和美育功能 | 第40-43页 |
·公众对798 艺术区功能形态认识与参观心理的调研 | 第43-47页 |
·798 艺术区参观公众基本信息调研结果 | 第43-44页 |
·公众对798 艺术区功能形态认识与参观心理的调研 | 第44-47页 |
第4章 798 艺术区的嬗变和过度商业化的反思 | 第47-52页 |
·798 艺术区的嬗变 | 第47-50页 |
·对798 艺术区过度商业化的反思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