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4页 |
临床研究 | 第14-26页 |
一、 资料与方法 | 第14-21页 |
(一) 诊断标准 | 第14-17页 |
(二) 试验病例标准 | 第17页 |
(三) 研究对象 | 第17-19页 |
(四) 治疗及观察方法 | 第19-20页 |
(五) 疗效评定标准 | 第20-21页 |
(六)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1页 |
二、 研究结果 | 第21-26页 |
(一) 心绞痛疗效 | 第21-22页 |
(二) 心电图疗效 | 第22页 |
(三) 中医症状疗效 | 第22-23页 |
(四) 对凝血功能、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 第23-24页 |
(五) 对内皮功能的影响 | 第24-25页 |
(六) 对白细胞、C-反应蛋白、血沉、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 | 第25页 |
(七) 对冠状动脉造影过程中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影响 | 第25页 |
(八) 安全性监测 | 第25-26页 |
讨论 | 第26-37页 |
一、 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机探讨 | 第26-29页 |
(一) 痰瘀阻络是UAP的中心环节 | 第26-27页 |
(二) 痰火挟瘀血上扰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关键 | 第27-29页 |
二、 治法与方药分析 | 第29-31页 |
(一) 治法分析 | 第29页 |
(二) 方药分析 | 第29-31页 |
三、 现代药理研究 | 第31-32页 |
四、 疗效分析 | 第32-33页 |
(一) 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疗效分析 | 第32页 |
(二) 中医症状疗效分析 | 第32-33页 |
(三) 降低冠状动脉造影过程中恶性心律失常的分析 | 第33页 |
五、 本方的作用机制探讨 | 第33-36页 |
(一)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 第33-34页 |
(二) 抗凝、抗血小板活化 | 第34-35页 |
(三) 防治冠脉痉挛 | 第35页 |
(四) 对抗炎性反应 | 第35-36页 |
六、 不良反应分析 | 第36-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3页 |
综述 | 第43-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