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住区生态化研究
| 1 绪论 | 第1-17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 ·引言 | 第10-12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12-13页 |
| ·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 ·论文相关概念 | 第13-15页 |
| ·“住区”与“高校学生住区” | 第13-14页 |
| ·“环境”与“人居环境” | 第14页 |
| ·“生态建筑学”与“可持续发展” | 第14-15页 |
| ·“高校学生住区生态化” | 第15页 |
| ·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 2 高校学生住区的沿革与生态建筑学理论 | 第17-35页 |
| ·国外高校学生住区发展 | 第17-22页 |
| ·历史 | 第17-20页 |
| ·现状 | 第20-22页 |
| ·国内高校学生住区发展 | 第22-26页 |
| ·历史 | 第22-24页 |
| ·现状 | 第24-26页 |
| ·生态建筑学的理论 | 第26-33页 |
| ·结合自然的设计 | 第26-28页 |
| ·有机生命的建筑 | 第28-30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0-31页 |
| ·绿色生态建筑理论 | 第31-33页 |
| ·高校学生住区设计与生态建筑学理论的结合 | 第33-34页 |
| ·“结合自然”中的可用因素 | 第33页 |
| ·“有机建筑”中的可用因素 | 第33-34页 |
| ·“可持续发展”中的可用因素 | 第34页 |
| ·“绿色建筑”中的可用因素 | 第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3 高校学生住区生态化理念 | 第35-48页 |
| ·生态化设计的普遍原则 | 第35-40页 |
| ·全新建筑观的确立 | 第35-36页 |
| ·对气候与能量的再认识 | 第36-37页 |
| ·适宜技术的选择 | 第37-38页 |
| ·建筑外界面的资源属性 | 第38-40页 |
| ·高校学生住区生态化的人文理念 | 第40-45页 |
| ·延续文脉的住区环境 | 第40-42页 |
| ·人本主义的人性交往场所 | 第42-43页 |
| ·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 | 第43-45页 |
| ·高校学生的需求对应生态化设计 | 第45-47页 |
| ·功能要求将更加复杂 | 第46页 |
| ·心理需求将更受重视 | 第46-47页 |
| ·环境质量将进一步提高 | 第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4 高校学生住区规划的生态设计 | 第48-64页 |
| ·高校学生住区规划的生态问题的产生 | 第48-51页 |
| ·高校校园规划的发展趋势 | 第48-49页 |
| ·高校规划中学生住区的定位 | 第49-50页 |
| ·高校学生住区与整体校园规划的关系 | 第50页 |
| ·高校学生住区规划中的生态问题 | 第50-51页 |
| ·高校学生住区规划中的人性化设计 | 第51-56页 |
| ·高校学生住区规划中的人性思考 | 第51-52页 |
| ·高校学生住区规划中的人性空间营造 | 第52-56页 |
| ·高校学生住区规划中的生态技术 | 第56-63页 |
| ·高校学生住区环境调查 | 第56-59页 |
| ·高校学生住区规划的生态要素 | 第59-60页 |
| ·高校学生住区规划的生态原则 | 第60-62页 |
| ·高校学生住区规划的生态方法 | 第62-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5 高校学生住区单体建筑的生态技术 | 第64-81页 |
| ·高校学生宿舍室内环境调查 | 第64-67页 |
| ·高校学生宿舍的防寒设计 | 第67-72页 |
| ·控制宿舍建筑体型系数 | 第67-69页 |
| ·围护结构保温构造。 | 第69-71页 |
| ·太阳能的利用 | 第71-72页 |
| ·高校学生宿舍的防热设计 | 第72-76页 |
| ·通风 | 第72-74页 |
| ·遮阳 | 第74页 |
| ·隔热 | 第74-76页 |
| ·生态技术在高校学生宿舍的综合运用 | 第76-80页 |
| ·被动式太阳能技术 | 第76-77页 |
| ·保温隔热技术 | 第77页 |
| ·自然通风技术 | 第77-78页 |
| ·环境调控技术 | 第78-79页 |
| ·生态综合技术 | 第79-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 6 高校学生住区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 第81-87页 |
| ·高校学生住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意义 | 第81页 |
| ·地下空间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 | 第81-82页 |
| ·物理环境 | 第81-82页 |
| ·心理环境 | 第82页 |
| ·高校学生住区地下空间利用模式 | 第82-85页 |
| ·延伸学生广场 | 第82-83页 |
| ·宿舍楼和庭院地下空间综合利用 | 第83-85页 |
| ·高校学生住区地下空间环境改善措施 | 第85-86页 |
| ·重视地下工程“口部”的过渡处理 | 第85页 |
| ·积极创造虚拟的地下外部空间 | 第85页 |
| ·精心推敲室内单元的装饰与设计 | 第85-86页 |
| ·努力改善地下工程室内心理环境 | 第86页 |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 7 高校学生住区的生态化景观设计 | 第87-94页 |
| ·高校学生住区绿化 | 第87-90页 |
| ·绿化的作用 | 第87-88页 |
| ·高校学生住区绿化的具体措施 | 第88-90页 |
| ·高校学生住区水景的应用 | 第90-92页 |
| ·水景在学生住区中的处理手法 | 第91页 |
| ·学生住区水景的综合价值 | 第91-92页 |
| ·高校学生住区造景小品 | 第92-93页 |
| ·造景小品的形式分类 | 第92-93页 |
| ·学生住区内造景小品布置的注意问题 | 第93页 |
| ·学生住区造景小品的空间布置 | 第93页 |
|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 8 结论 | 第94-96页 |
| 参考文献: | 第96-98页 |
| 图片目录: | 第98-102页 |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