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聚类分析法对小儿“脱被征”的中医证型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 临床资料 | 第13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2.1 诊断标准 | 第13页 |
2.2 纳入标准 | 第13页 |
2.3 排除标准 | 第13-14页 |
2.4 问卷调查 | 第14页 |
2.5 问卷内容 | 第14页 |
2.6 问卷整理 | 第14-15页 |
2.7 统计分析 | 第15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15-27页 |
1 一般资料 | 第15-16页 |
1.1 不同性别间小儿“脱被征”发生情况 | 第15页 |
1.2 不同年龄组间小儿“脱被征”分布情况 | 第15-16页 |
1.3 小儿“脱被征”程度分布 | 第16页 |
2 小儿“脱被征”四诊资料频数分析 | 第16-19页 |
3 小儿“脱被征”四诊资料聚类分析 | 第19-25页 |
3.1 聚二类 | 第20页 |
3.2 聚三类 | 第20-21页 |
3.3 聚四类 | 第21-22页 |
3.4 聚五类 | 第22-23页 |
3.5 聚六类 | 第23-24页 |
3.6 聚七类 | 第24-25页 |
4 小儿“脱被征”中医证型分析 | 第25-27页 |
第三章 讨论 | 第27-44页 |
1 聚类分析 | 第27-28页 |
1.1 聚类分析的概念 | 第27页 |
1.2 聚类分析在中医分型中的应用 | 第27-28页 |
1.3 聚类分析在中医分型中的意义 | 第28页 |
2 小儿“脱被征” | 第28-29页 |
2.1 小儿“脱被征”的定义 | 第28页 |
2.2 小儿“脱被征”症候聚类结果分析 | 第28-29页 |
3 小儿“脱被征”病因探讨 | 第29-30页 |
4 小儿“脱被征”发生机制探讨 | 第30-41页 |
4.1 心常有余 | 第30-32页 |
4.2 肝常有余 | 第32-35页 |
4.3 脾常不足 | 第35-38页 |
4.4 胃不和则卧不安 | 第38-40页 |
4.5 肾常虚 | 第40-41页 |
5 现代医学研究 | 第41-43页 |
6 小儿“脱被征”研究现状与治疗 | 第43-44页 |
6.1 关于小儿“脱被征”中医证型分布研究 | 第43页 |
6.2 关于小儿“脱被征”中医调治研究 | 第43-44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附表 | 第53-54页 |
综述 | 第54-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个人简介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