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民族史志论文

侗族惩治规约研究--以湖南通道皇都村为例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6页
 第一节 研究缘起第8-9页
 第二节 研究现状第9-11页
 第三节 研究理论和方法第11-12页
 第四节 田野点概况第12-16页
第二章 侗族惩治规约的类型 (上)第16-21页
 第一节 敲锣喊寨第16-17页
 第二节 放炮洗“脸”第17页
 第三节 封口第17-18页
 第四节 送肉串第18页
 第五节 罚酒肉第18-21页
第三章 侗族惩治规约的类型 (下)第21-26页
 第一节 罚款第21页
 第二节 进驻吃喝第21-22页
 第三节 没收家产第22-23页
 第四节 逐出村寨第23-24页
 第五节 死刑第24-26页
第四章 侗族惩治规约的传承形式、功能和特点第26-35页
 第一节 侗族惩治规约的传承形式第26-29页
  一、 口耳相传第26-27页
  二、 石刻碑文第27-28页
  三、 书写传抄第28-29页
 第二节 侗族惩治规约的功 能第29-31页
  一、 惩处的功能第29-30页
  二、 威慑 、警示的 功能第30页
  三、 教育的功能第30页
  四、 维护社会秩序 的功能第30-31页
 第三节 侗族惩治规约的特点第31-35页
  一、 制定和执行过 程中的民主性、平等性第31页
  二、 内容上的广泛性和传承性第31-32页
  三、 执行手段上的强制性和残酷性第32-33页
  四、 制度体系上的相对完备性第33-35页
第五章 侗族惩治规约的变迁与原因第35-42页
 第一节 侗族惩治规约的变迁表现第35-39页
  一、 惩治 规约的规范体系不复存在第35-36页
  二、 现代 村规民约 成为惩治规约存在的主要载体第36-37页
  三、 处理 案件的范围发生变化第37-38页
  四、 惩治 的程序简化,经济处罚为主第38-39页
 第二节 侗族惩治规约变迁的原因第39-42页
  一、 传统 农业经济形态的演变及社会结构的变化第39-40页
  二、 民间 治理能力的削弱和国家政治权力的介入第40-41页
  三、 外来 法律文化的传播导致法律观念转变第41-42页
第六章 侗族惩治规约与国家法之间 的冲突与 调适第42-48页
 第一节 侗族惩治规约与国家法冲突 的表现第42-43页
  一、 侗族 惩治规约与国家法在犯罪界定上的冲突第42页
  二、 侗族 惩治规约与国家法在纠纷解决上的冲突第42-43页
 第二节 侗族惩治规约与国家法冲突的原因探 求第43-45页
  一、 外来 移植法律与区域性社会规范发生碰撞第43-44页
  二、 国家 法治资源供给不足,习惯法仍占一席空间第44-45页
 第三节 侗族惩治规约与国家法之间的互动融 合第45-48页
  一、 加强 法制教育宣传,促进人们法律观念革新第45页
  二、 加强 法治资源供给输出,促进法制建设第45-46页
  三、 侗族 惩治规约与国家法互动融合之可能第46-48页
结束语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2页
后记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坳瑶傩面具文化传承研究--以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下古陈为例
下一篇:城市拆迁背景下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研究--以河北省邢台市顺德南路拆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