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载药纳米微粒的研究进展 | 第1-30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药物载体释放体系 | 第10-12页 |
1.3 用作药物载体的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 | 第12-18页 |
1.3.1 天然高分子类 | 第13-15页 |
1.3.1.1 多糖类 | 第13-14页 |
1.3.1.2 胶原 | 第14页 |
1.3.1.3 明胶 | 第14-15页 |
1.3.2 合成高分子类 | 第15-18页 |
1.3.2.1 脂肪族聚酯类高分子材料 | 第16-17页 |
1.3.2.2 聚原酸酯 | 第17-18页 |
1.3.2.3 聚碳酸酯 | 第18页 |
1.4 纳米微粒的应用 | 第18-23页 |
1.4.1 癌症治疗 | 第18-19页 |
1.4.2 细胞内靶向输送 | 第19页 |
1.4.3 对药效的延长作用 | 第19-20页 |
1.4.4 对疫苗的辅助作用 | 第20-21页 |
1.4.5 口服用药 | 第21页 |
1.4.6 眼科用药 | 第21-22页 |
1.4.7 基因治疗 | 第22-23页 |
1.4.8 纳米微粒的其他用途 | 第23页 |
1.5 靶向给药纳米微粒的研究 | 第23-28页 |
1.5.1 靶向制剂 | 第23-26页 |
1.5.1.1 生物物理靶向给药制剂 | 第23-24页 |
1.5.1.2 生物化学靶向给药制剂 | 第24-25页 |
1.5.1.3 生物免疫靶向给药制剂 | 第25-26页 |
1.5.2 纳米微粒的靶向性 | 第26-28页 |
1.6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28-30页 |
第二章 载药纳米微粒制备、表征和释药行为的研究 | 第30-52页 |
2.1 引言 | 第3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0-35页 |
2.2.1 实验仪器与原料 | 第30-32页 |
2.2.1.1 实验仪器 | 第30-31页 |
2.2.1.2 实验原料 | 第31-32页 |
2.2.2 复乳法制备载药聚乳酸纳米微粒 | 第32-33页 |
2.2.3 表面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33页 |
2.2.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第33页 |
2.2.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 第33-34页 |
2.2.6 激光粒度仪/Zeta电位仪分析纳米微粒的粒径分布 | 第34页 |
2.2.7 载药纳米微粒产率、载药率、包封率及其释药行为的测定 | 第34-35页 |
2.2.7.1 载药纳米微粒的产率 | 第34页 |
2.2.7.2 5-Fu标准曲线的测定 | 第34页 |
2.2.7.3 载药纳米微粒载药率与包封率的测定 | 第34-35页 |
2.2.7.4 载药纳米微粒药物释放曲线的测定 | 第3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5-50页 |
2.3.1 空载PLA纳米微粒的XPS分析结果 | 第36-37页 |
2.3.2 载5-Fu聚乳酸纳米微粒的TEM照片分析 | 第37页 |
2.3.3 5-Fu分别在稀盐酸和缓冲溶液中的标准曲线 | 第37-39页 |
2.3.4 制备条件对纳米微粒粒径、载药率、包封率和产率的影响 | 第39-45页 |
2.3.4.1 有机溶剂对纳米微粒粒径、载药率、包封率和产率的影响 | 第39-42页 |
2.3.4.2 5-Fu浓度对纳米微粒载药率、包封率和产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2.3.4.3 内水相乳化剂对纳米微粒载药率和包封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2.3.4.4 外水相乳化剂对纳米微粒粒径、载药率、包封率和产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2.3.5 纳米微粒的释放研究 | 第45-50页 |
2.3.5.1 PLA相对分子质量对纳米微粒释放性能的影响 | 第47页 |
2.3.5.2 药物含量对纳米微粒释放性能的影响 | 第47-48页 |
2.3.5.3 纳米微粒粒径对纳米微粒释放性能的影响 | 第48-49页 |
2.3.5.4 释放介质pH值对纳米微粒释放性能的影响 | 第49-5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三章 靶向纳米微粒对白内障术后后囊混浊防治作用的体外研究 | 第52-72页 |
3.1 引言 | 第52-5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3-59页 |
3.2.1 实验仪器与原料 | 第53-54页 |
3.2.1.1 实验仪器 | 第53-54页 |
3.2.1.2 实验原料 | 第54页 |
3.2.2 形态学观察 | 第54页 |
3.2.3 MTT比色法(噻唑兰比色分析法)评价空载聚乳酸纳米微粒对兔眼眼内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54-55页 |
3.2.3.1 实验原理 | 第54-55页 |
3.2.3.2 实验步骤 | 第55页 |
3.2.4 MTT比色法评价载5-Fu聚乳酸纳米微粒对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55页 |
3.2.5 抗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单克隆抗体载5-Fu聚乳酸纳米微粒(靶向纳米微粒)的制备 | 第55-56页 |
3.2.6 靶向纳米微粒中抗体含量的测定 | 第56页 |
3.2.6.1 单克隆抗体标准曲线的测定 | 第56页 |
3.2.6.2 靶向纳米微粒上单克隆抗体含量的测定 | 第56页 |
3.2.7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靶向纳米微粒中的抗体活性 | 第56-57页 |
3.2.7.1 实验原理 | 第56页 |
3.2.7.2 实验步骤 | 第56-57页 |
3.2.8 靶向纳米微粒对兔晶状体上皮细胞的抑制作用 | 第57页 |
3.2.8.1 MTT比色法评价 | 第57页 |
3.2.8.2 透射电镜下观察 | 第57页 |
3.2.9 间接免疫荧光法观察靶向纳米微粒对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特异性 | 第57-58页 |
3.2.9.1 实验原理 | 第57-58页 |
3.2.9.2 实验步骤 | 第58页 |
3.2.10 间接免疫荧光法观察靶向纳米微粒对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内化过程 | 第58-5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9-70页 |
3.3.1 形态学观察 | 第59-60页 |
3.3.2 MTT比色法评价空载聚乳酸纳米微粒对兔眼眼内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60-61页 |
3.3.3 MTT比色法评价载5-Fu聚乳酸纳米微粒对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61-64页 |
3.3.4 靶向纳米微粒抗体含量及活性的测定 | 第64-65页 |
3.3.4.1 单克隆抗体在缓冲溶液(pH=6.86)中的标准曲线 | 第64页 |
3.3.4.2 ELISA法检测靶向纳米微粒中的抗体活性 | 第64-65页 |
3.3.5 MTT比色法评价靶向纳米微粒对兔晶状体上皮细胞的抑制作用 | 第65-66页 |
3.3.6 靶向纳米微粒的特异性表征 | 第66-67页 |
3.3.7 靶向纳米微粒的细胞内化作用 | 第67-69页 |
3.3.8 透射电镜下观察 | 第69-7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四章 靶向纳米微粒对胃癌的体内实验研究 | 第72-81页 |
4.1 引言 | 第72-7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3-75页 |
4.2.1 实验仪器及材料 | 第73页 |
4.2.2 抗VEGF单克隆抗体载5-Fu聚乳酸纳米微粒的制备及其表征 | 第73页 |
4.2.3 裸鼠人胃癌肿瘤移植模型的建立 | 第73-74页 |
4.2.4 靶向纳米微粒的标记 | 第74页 |
4.2.5 靶向纳米微粒的靶向性研究 | 第74页 |
4.2.6 靶向纳米微粒的抗肿瘤治疗 | 第74-75页 |
4.2.7 常规观察 | 第7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5-79页 |
4.3.1 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75-76页 |
4.3.2 靶向纳米微粒的靶向性研究 | 第76-77页 |
4.3.3 靶向纳米微粒的抗肿瘤治疗 | 第77-7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全文结论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9页 |
发表论文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