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2页 |
第一章 刑事证据与刑事证据法 | 第12-48页 |
一、 刑事证据 | 第12-28页 |
(一) 刑事证据概念 | 第12-16页 |
(二) 刑事证据要求 | 第16-28页 |
二、 刑事证据法 | 第28-35页 |
(一) 刑事证据法概念 | 第28-29页 |
(二) 刑事证据法性质 | 第29-35页 |
三、 刑事证据法的理论基础 | 第35-48页 |
(一) 一个新视角:法的合法性问题 | 第35-36页 |
(二) 韦伯的合法性权威类型及其评述 | 第36-44页 |
(三) 法的形式合法性与实质合法性 | 第44-48页 |
第二章 正义与程序正义 | 第48-74页 |
一、 正义基本原理 | 第48-62页 |
(一) 正义条件 | 第48-51页 |
(二) 正义观与底限正义 | 第51-57页 |
(三) 分配正义与程序正义 | 第57-62页 |
二、 程序正义基本原理 | 第62-74页 |
(一) 程序正义价值分析:以过程与结果之关系为考察对象 | 第62-66页 |
(二) 程序正义标准 | 第66-69页 |
(三) 正当程序与法治国家程序原则 | 第69-74页 |
第三章 程序正义于刑事证据法之功能 | 第74-99页 |
一、 理性化功能 | 第74-82页 |
(一) 限制恣意 | 第75-78页 |
(二) 提高裁判结果的可预见性 | 第78-80页 |
(三) 减轻裁判者的责任风险 | 第80-82页 |
二、 文明化(人权保障)功能 | 第82-86页 |
(一) 否定酷刑等取证手段的合法性 | 第83-84页 |
(二) 建立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 | 第84-86页 |
三、 民主化功能 | 第86-94页 |
(一) 控辩双方对证明(裁判)过程的平等实质性参与 | 第87-92页 |
(二) 证据公开 | 第92-94页 |
四、 案件事实认定的正当化功能 | 第94-99页 |
(一) 事实认定根据的正当化 | 第95-96页 |
(二) 事实认定过程的正当化 | 第96-97页 |
(三) 事实认定结果的正当化 | 第97-99页 |
第四章 程序正义与刑事证据法之价值选择 | 第99-127页 |
一、 刑事证据法的价值 | 第101-112页 |
(一) 法的价值 | 第101-103页 |
(二) 刑事证据法的多元价值 | 第103-107页 |
(三) 刑事证据法多元价值的一致与冲突 | 第107-112页 |
二、 刑事证据法的价值观 | 第112-127页 |
(一) 刑事证据法价值观的冲突与选择 | 第112-119页 |
(二) 我国刑事证据法的价值观转型 | 第119-127页 |
第五章 程序正义于我国刑事证据法之要求 | 第127-185页 |
一、 程序理性原则:证据裁判 | 第127-131页 |
(一) 作为证据裁判结果的事实 | 第127-128页 |
(二) 作为证据裁判依据的证据 | 第128-129页 |
(三) 证据裁判在我国的现状及其完善 | 第129-131页 |
二、 程序人道原则 | 第131-155页 |
(一) 反对自我归罪特权与自白排除规则 | 第131-142页 |
(二) 令状制度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 第142-155页 |
三、 程序平等与参与原则 | 第155-176页 |
(一) 辩护方的证据先悉权与审前证据展示 | 第155-163页 |
(二) 证人出庭作证 | 第163-176页 |
四、 程序中立原则 | 第176-185页 |
(一) 法官是证明责任主体质疑 | 第176-181页 |
(二) 法官证据调查权的程序制约 | 第181-185页 |
参考文献 | 第185-190页 |
后记 | 第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