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炳松历史学说研究
| 论文摘要、关键词(中、英文) | 第1-4页 |
| 前言 | 第4页 |
| 一、 何炳松生平及著述简介 | 第4-15页 |
| 留学美国时期 | 第5页 |
| 进入教育界时期 | 第5-6页 |
| 商务印书馆时期 | 第6-13页 |
| 出长暨大时期 | 第13-15页 |
| 二、 何炳松历史发展学说 | 第15-23页 |
| (一) 社会演化史观 | 第15-17页 |
| (二) 历史与地理关系论 | 第17-18页 |
| (三) 综合史观 | 第18-20页 |
| (四) 社会发展动力论 | 第20-21页 |
| (五) 因果论 | 第21-23页 |
| 三、 何炳松历史编纂理论 | 第23-45页 |
| (一) 历史价值论 | 第23-24页 |
| (二) 历史性质论 | 第24-26页 |
| 关于历史的含义 | 第24页 |
| 关于历史学的含义及研究对象 | 第24-25页 |
| 史学为纯主观之学问论 | 第25页 |
| “史学终不失其为科学之一种”论 | 第25页 |
| 史学与社会学之区别 | 第25页 |
| 史学与自然科学之区别 | 第25页 |
| 史学与文学之关系 | 第25-26页 |
| (三) 历史认识论 | 第26-27页 |
| (四) 历史研究方法论 | 第27-29页 |
| (五) 历史写作论 | 第29-40页 |
| 通史与正史应该并存,不能独尊通史 | 第29-30页 |
| 集体修史主张 | 第30页 |
| 历史编纂应该考虑的问题 | 第30-32页 |
| 历史著述之基本要求 | 第32-34页 |
| 关于史学史及中国通史之编纂 | 第34-36页 |
| 关于文化史之编纂 | 第36-38页 |
| 关于历史教科书之编写 | 第38-40页 |
| (六) 史才论 | 第40-41页 |
| (七) 史料论 | 第41-45页 |
| 史料的范围 | 第41页 |
| 史料整理 | 第41-42页 |
| 关于史料考订 | 第42-45页 |
| 史料考订之必要性 | 第42-43页 |
| 考订之素质要求 | 第43页 |
| 考订的弊端 | 第43页 |
| 考订的具体步骤 | 第43-45页 |
| 史料与著作之关系 | 第45页 |
| 结语 | 第45-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
| 后记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