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0页 |
一、 行政公开的成因、意义 | 第10-21页 |
<一> 行政公开的形成原因 | 第10-16页 |
1 、 行政职权的不断扩张是行政公开产生的根本原因 | 第10-13页 |
2 、 行政机关对信息的闲置、隐匿是行政公开形成的直接原因 | 第13页 |
3 、 公民权利的强化趋势是行政公开形成的决定原因 | 第13-15页 |
4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是行政公开形成的外部原因 | 第15-16页 |
<二> 行政公开的意义 | 第16-21页 |
1 、 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 第16-17页 |
2 、 改善公民与行政机关的关系 | 第17-18页 |
3 、 防止行政腐败 | 第18页 |
4 、 顺应入世的需求 | 第18-21页 |
二、 行政公开的主要制度 | 第21-26页 |
<一> 行政资讯获取制度 | 第21页 |
<二> 表明身份制度 | 第21-22页 |
(三> 教示制度 | 第22页 |
<四> 行政告知制度 | 第22-24页 |
<五> 行政听证制度 | 第24页 |
<六> 送达制度 | 第24-26页 |
三、 行政公开制度的实践、标准、问题与对策 | 第26-48页 |
<一> 实践 | 第26-29页 |
1 、 立法现状 | 第26-28页 |
2 、 具体实践 | 第28-29页 |
<二> 行政公开的例外和确立公开的标准 | 第29-33页 |
1 、 行政公开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 | 第29-30页 |
2 、 确立行政公开范围的标准 | 第30-33页 |
<三> 存在问题 | 第33-35页 |
1 、 行政公开缺乏法制保障 | 第33页 |
2 、 行政公开的内容范围狭窄 | 第33-34页 |
3 、 行政公开的方式简单 | 第34页 |
4 、 行政公开的手段落后 | 第34-35页 |
5 、 行政公开缺乏救济手段 | 第35页 |
<四> 对策 | 第35-48页 |
1 、 美、日等国行政公开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35-43页 |
2 、 充分发挥电子化政府在行政公开中的作用 | 第43-48页 |
四、 立法构想 | 第48-55页 |
<一> 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公民的知情权,这是《行政公开法》的立法的宪法依据 | 第48-49页 |
<二> 制定《行政程序法》 | 第49页 |
<三> 制定专门的《行政公开法》 | 第49-53页 |
<四> 制定相关的单行法规《公民稳私权保护法》 | 第53-55页 |
五、 结束语 | 第55-56页 |
注释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后记 | 第60页 |